翻页   夜间
72小说 > 浪迹异星 > 第一百六十七章 赶考学子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此时正是中秋时节,但是在大夏国的各条通往京都的大道上却都能看见赶考的学子,虽然形色不一,有骑马的,有坐车的,还有只身徒步的,但是他们的眼中似乎都闪耀着某种亮光,而身旁的行人无不对他们报以羡慕的表情!越接近京都路上的学子越来越多,不少学子还结伴而行互相交流学习所得。李凌在马车上看见这些情形就想或许中国古代的科举也差不多吧!

    李凌此时在金阳洲地界通往京都地界的最后一个县太昌县城。这太昌城原本只是太昌山下的一个乡村,但是因为是大夏国开国皇帝夏武的老师太昌子家乡,所以后来夏武建了帝国后专门设此地为县,并以自己老师的名字命名。而太昌庙就修建在这太昌山上,这太昌庙就是原来夏武再此学艺的地方。过往学子尤其是参加大夏国秋试的自然都会来拜祭太昌庙。经过这么几百年来,慢慢的这已经是一种习惯,而太昌县不知哪一个县令开始为了讨好皇帝,专门设了一个“谢师节”,这节日的日子就是每次帝国秋试前的第十天。原本寓意是夏武皇帝对老师太昌的情义,后面慢慢的寓意就变成天下文士对愿意入朝效力拜为“天子同门”的一种许愿祈盼。当然大夏皇室不会反对这种有利的宣传,相应的会派出皇族人员在这一天来代表先祖祭拜太昌庙的仪式,所以这节日就越发的宣传开了!而李凌到此的时候正式这谢师节的前一天,这太昌城到处都是各路赶考的学子,客栈早就爆满了,连附近的农家都寄宿满了学子小说

    李凌看着这样的阵仗怎能错过这样的机会,即便没有住的地方大不了就睡马车上过夜。这辆马车已经被李凌从商队买了,李凌前几天在路边也雇佣了俩婆孙帮忙赶车,这婆婆叫吴氏带一个十岁左右的孙子叫吴二狗本是南迁的难民,虽然是吴婆已约五十岁了,但是作为云州人赶马车却是没有问题的。李凌给他们换了衣裳管饱饭,每月还发一两银子,倒不是李凌不想多给,而是李凌不想太惹眼,但是这样吴婆子已经很满意了,所以她照顾这李凌和王凤这一路很是尽力,只是吴婆子的手艺毕竟比李凌差了不少,引得王凤每次吃饭的时候老楸着李凌看,李凌当然知道王凤的意思,但是李凌现在却不想去做饭,一来李凌对吃的东西实际要求也不高也不挑食,只要干净卫生就好,二来李凌最近的确温习忙没有精力。于是李凌就在街上买了些吃食直往城东北的太昌山下。李凌一行到了这太昌山下山门这一看,这山门外的一片空地也已有不少穷学子在此准备夜宿了,看来自己并不是第一个想到这主意的人。再看那山门也修的**大气,一队禁卫军守在门口显得神圣不可侵犯,“太昌庙”几个大字门匾也似有书法得韵味,往上望去那山门后的石梯一层层,在这傍晚十分配合着山势和夜雾倒有几分仙气。李凌见了如此情形倒越发的对这谢师节感兴趣了!

    李凌让吴氏把车赶到不起眼的角落准备将就一宿,李凌几个人刚安顿好,却见那些学子互相走动在空地中心升起了火堆,还摆放了些器具。几个学子模样的人看着李凌这个角落议论了几句,随即两个学子的人向李凌这来问道:“在下云州人文山,敢问兄才可也是要参加秋试而来祭拜太昌祖师的?”李凌上前答道:“正是,小子苍州苍海文士封侯,初到此地!”那人一听就喜道:“原来阁下也是参加进考的,我们那大都是要参加试的学子面前介绍经验吹得口沫横飞。

    眼看大家都吃得差不多了,这时文山站起来道:“明日便是谢师节,十日后便是帝国大秋试,今日我等在此一会也算是有缘。现在我们就按封兄所说的以文会友各自做诗一首如何?”众人都附和道:“好!好!”文山见众人都很响应就即兴道:“既如此,我就先作诗一首,当抛砖引玉了!”众人都静下细听,只听文山道:“一夜八载,多少梦短不到家,三度紫禁,只献帝王家!”众人都称赞不已。李凌也挺出了这文山的诗的意思,大致就是第一次落榜后每日每夜的继续苦读,这是第三次参加秋试,相当于是考前的宣誓了,这诗也显示出了文山不错的文学功底!接下来分别两人做了,这次轮到子墨,只见着文弱书生有些羞涩的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入大海不知海之广,学而不试何知学之深也!”众人都道好好。李凌一听便知这子墨真的是才学高,而且对于秋试只当作一种测试自己的水平,这种心态去参加秋试才能发挥最好的水平,想必这次他是必中的得了。李凌还在品味就听李闪道:“宝剑出自磨砺,梅香自寒来,秋风得意,紫禁之殿上扬!”众人一听引得不少喝彩,不过也有些人心中有些认为李闪自大了,这诗显出了李闪的功底和自信,他的目的不仅是正举似乎还要考秋试五天后的殿试!

    李凌正分析品味着众人各自的诗,虽然有些比不得书上所学,但是正是这种有比较才让自己越发的了解学习和怎样学习。正这时却听道文山对自己道:“封兄,该你了!”原来李凌刚沉迷在各人的诗的优劣分析乐趣中,却不知众人已经都做了诗,现在就只剩自己没做了,李凌站起来一时有些脑袋翻白什么都想不起来,就像上课开小差被老师抓个现行,这就引得一些人心下议论,难道这个文士不会做诗?李凌强定了神脑袋一愣就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诗是李凌之前编字典翻译出来的。众人一听都有些一愣,而慢慢的品味出了一些感觉,不过这翻译过来的意境和这整齐的诗文格式让众人感觉有些怪怪的。而这时那舒明志就道:“封兄,这明月倒好说,这床在却不合时景!”不少人点头称是,李凌也时也恢复过来一字一句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数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李凌选了杜甫的春望翻译了出来。虽然这诗也不算符合现在的时景,但这首诗正是杜甫当年安史之乱时所做,与自己现在的身份很符合。众人慢慢品味出来顿觉李凌文才高绝,不少人发自身心的共鸣,也不在追究什么时景不时景了!这时李闪抱礼道:“封兄忧国忧民在下敬佩,这等字诗慢慢品味更是一番滋味!”不少人纷纷附和。眼看时候也差不多了文山就道:“今日时候不早了,明早五时就要排队,大家也早些休息,我们可不能让住客栈的公子哥们抢了头筹。”众人都道好各自收拾休息。

    原来明早要排队买香按顺序祭拜,李凌也不在意这些细节,回到自己的马车,却见王凤盯着自己眼有泪光,李凌就问:“怎么了?”王凤就道:“你做的诗真好。”李凌明白了,这王凤的境遇与这诗不是也一样吗。李凌只得安慰着抱着王凤在马车上慢慢睡去,现在李凌和王凤除了最后一道防线似乎真的弄假成真做了夫妻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