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清山变 > 第202节 当年轶闻(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情当年的时候,龙汝霖和黄锡曾经为载做说客,拉拢居停,但肃顺何等狡猾,既不答应,也不拒绝,将这件事长久的拖延了下来。载、载很有些失望,可绝对不敢过于得罪这朝中大员,只好由着他的性子来了。

    肃顺在咸丰朝第一宠臣,如今年过六旬,皇帝却还是倚畀甚深,三节两寿的颁赏从来都是第一份的,在载滢和载来说,能够得到肃顺的入盟,于己方的得势有着莫大的帮助;但肃顺始终态度暧昧,从不肯说一句交心之言,久而久之,载也只好放弃了。

    话是这样说,彼此同朝为官,面子上的维持也是不能或缺的,载滢以拜年为由过府的时候,载、载两个正在陪着肃顺说话,除了这几个人之外,李慈铭、高心燮也从各自任上进京,还有王湘绮、黄锡、龙汝霖几个,作为陪客,在一边说话。

    听门下人回禀,肃顺站了起来,“请,快请进来。”

    载滢一路进到堂上,微微一愣,“给老师拜年来迟,还请亭公见谅。”

    “来,坐下说话,坐下说话。”肃顺无比热情的招呼,“高九?到同惠楼,让他们准备酒菜,等一会儿送过府来。”

    载滢笑着在肃顺一边坐下,这才顾得上和弟弟们说话,“三弟、四弟,你们也在啊?”

    “是!见过二哥。”载载各自行礼。

    “不必行礼,”载滢说道,“今儿个我也是客人,你我兄弟,还是随意一点的好。对了,老五没来?”

    “老五有事出城去了。”

    “这大冷的天?又是过节的日子,什么事还要出城去

    载一笑,“也没有旁的事情,二哥想来也知道·咱们中国人过年,老外可是不过年的,上一次请英美两国公使从中调停中日战事,好容易告一段落·老五请了皇阿玛的旨意,要酬庸一番亨德逊几个人的苦劳,便选在今天,带他们到园子中转上一圈。”

    载滢点点头,微微叹息,“说来,都是我这做哥哥的不争气·不能为皇阿玛分忧,不能为弟弟分劳,让小五新婚燕尔,又是在新春佳节中为国事奔忙,实在是惭愧啊。”

    “是了,二哥,小五成亲,您正在日本前线·赶不上喝老五的喜酒,固然是遗憾,但听人说·二哥这一次到东瀛去,另外有一番宾主相欢?”

    话中有浓烈的讥讽的味道,载滢自然听得出来,心中暗暗恼怒,自己去一次日本,纳了个叫美惠的日本女子做房中私宠,此事在京中不是什么秘密,载滢自问也没有什么不能见人的,皇阿玛都没有说什么,也轮到你们兄弟两个指摘自己?“是啊·”他微笑着调侃,“怎么,老三老四可是羡慕?不如日后再有这等差事,二哥向阿玛保举,让你们两个也走一趟?”

    载是直脾气,胸中藏不住半句话‘直愣愣的顶了回去,“那,也得等二哥到了阿玛近前再说吧。”

    肃顺眼见气氛不对,忙在一边说道,“几位阿哥到府,寒宅蓬荜生辉,正好,爱伯和碧湄也在,不如说几件京外趣事,也好做耳食之娱?”

    李慈铭笑了一下,“那,学生先来讲一个吧。此事和杨昌浚一案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要早上几年。”

    肃顺顿时来了精神,他读书不多,最仰慕的就是读书人,而且待之甚厚,同时心中有一个极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听这些读书人的闲文轶事。

    连连催他快讲,李慈铭便说了起来。

    李慈铭散馆分发广西,后改调直隶,如今做到了直隶天津府的位置,这一次要说的故事,是乾嘉两朝著名的大才子刘凤诰的故事。刘凤诰祖籍是在江西萍乡,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字,人又生得非常英俊,真正是金马玉堂中的风流人物,不知道有多少达官贵人想要他做自己的女婿,可惜刘凤诰脾气极坏,他自视极高,行事不中绳墨,兼以酒品很坏,一到了七八,但也可以由学政担任,阮元就是奏请以学政刘凤诰代办监临。

    到了下一年的八月,有一个叫陆言的御史上折子参劾刘凤诰,说他在去年恩科任监临时,‘性情乖张,终日酣饮,每逢考试,不冠不带,来往号舍,横肆捶挞,遍往各号与熟识才子讲解试题,酌改文字,馈送酒食,以致众士子纷纷不服,将生员徐姓等刊刻木榜,编揭通衢,并造为联句书文。,

    在陆言之前,皇帝也曾收到密报,心知其中有弊,但一直未发,而此时也有忌讳,先采取了一个保全阮元的措施——因为学政失职,虽然不能追究阮元保举非人之罪,但监临在闱中有不法行为,且经士子讦告,阮元如果不闻不问,就是溺职,尤其是监临不派藩司而派学政,他更应该着意稽查,如果能够据实参劾刘凤诰,犹可免议,否则的话,难逃包庇同年,以私害公的罪名了。

    于是皇帝亲自写了一道朱喻给阮元,要他尽快查清此事,据实上奏。不料阮元的复奏为刘凤诰辩驳得干干净净,说他‘实无使酒情事,唯代办文闱监临,场规从严,士子怀恨,致滋物议,。

    其实,刘凤诰在浙江的口碑不佳,皇帝也曾经问过很多清廉方正的浙江京官,大致都如陆言参折中所说,所以一见阮元的复奏,决定派员彻查。派的三个人分别是军机大臣托津、刑部侍郎周兆基和光禄寺少卿卢荫溥。其中周兆基正是上一年浙江乡试的正主考。

    虽然是查案,但身为大臣者,办理差事固然应该,更应该做的,却是要上体天心!卢荫溥和两位同僚说,“今年是皇上的五十万寿,庆典正在筹备,兴起大狱,殊非所宜;而且,皇上也断然不愿见到刘金门(这是说刘凤诰,他字金门)罪至大辟,因为不独五旬万寿见刑戮犯忌,而且刘金门是恭修高宗实录手定稿本的人,这样的人忽然因为科场舞弊案而被诛,难免成为话柄,譬如有人只要说一句,‘修乾隆实录的,原来是这样一个人?,你们想想,皇上心里能好过吗?”

    卢荫溥的这种面面俱到的做法立刻得到周兆基和托津的赞同,三个人商量以毕,决定由卢荫溥出面,去和阮元谈,因为他的功名虽不及阮元和刘凤诰,但科名却是早于这两个人的,这样一来,就可以使他的态度能有更多的迂回,可卑可亢,可软可硬,等到他实告三人的决定,并剖析利害之后,阮元叹了口气,终于说实话了。

    原来刘凤诰确实收了一个本省生员的贿赂,这个人叫徐步傲,家中本来很有钱,大撒银钞,连监临带各房考都得了他的银子,由于事情进展的很顺利,徐某人不免得意忘形,口舌不谨,以致流言四起,甚至在省内有传言,说他能中解元

    “也不是我敢于包庇同年,先前是不知道,总以为刘金门名士气太重,行事不按规矩,加以浙江的士子实在不好惹,爱用文字刻薄学政、考官,天下闻名,所以外面的很多传言,虽有所闻,不以为意,后来才知道不然,可是案情特重,如果参奏,必兴大狱,倘若以重为轻,反自蹈掩饰殉庇之罪,进退两难,以致因循下来。”阮元最后这样说道。

    李慈铭说到这里,时已过午,众人边吃边听,不绝时间过得飞快,但看他说到此处,语句停顿,都觉得奇怪,“后来呢?这个案子怎么样了?”

    李慈铭苦笑了一下,“刘凤诰经此一案,一蹶不振,不料十数年之后,竟枉坐小人,为他人所利用,又掀起一桩特大的案子来。这一次倒霉的就不止是一个小小的刘凤诰了。”

    “哦?”肃顺更加来了精神,不但是他,载滢也觉得好奇,“是怎么样的大案子?”

    李慈铭有心不说,倒不是为刘凤诰遮掩什么,而是有所忌讳,不过二人苦苦追问,不说也不行了。

    /a>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