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明末大寨主 > 第五百七十章 新扶贫和医书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巡视了军队,又巡视了扬州兵工厂之后,楚行暂时闲了下来。

    这时候,又有一副奏疏引起了楚行的注意。

    自从对伪明的扬州府、凤阳府等南直隶诸多州府建立有效的统治,设置官署,并且举行科举,将更多的读书人纳入统治之后。

    楚行就过上了非人道的日子。

    这些后进之辈,或秉承着为万世开太平的心态,亦或是取悦于楚行,动不动就上书楚行,给楚行发送各种小奏本。

    军机处是进行筛选的,很多奏疏楚行完全是可以不看的。

    毕竟有些奏疏动不动就搞个一万多字,想要看完过于致命。

    有些奏疏纯粹是问安,送些水果啥的。

    楚行都去看是纯粹的浪费时间,但是没办法,抵不住那些臣子忽然在朝堂上,跟自己提起,大王臣给您的奏疏您看了吗?

    您对臣的意见怎么看?

    到时候如果楚行一点都不清楚,就会显得非常尴尬。

    于是乎,楚行就养成了习惯,只要他不去巡视,在王宫办公,就会抽时间,将所有的奏疏都按照轻重缓急浏览一遍。

    这为君之人,真的是天下第一忙人,动不动就要通宵的。

    现在楚行终于知道,为何永乐大帝非要动不动就去北征了。

    毕竟北征可以让胖胖在家监国,他可以逍遥快活啊!

    甚至楚行私以为,他想要驱除鞑虏未必是真的,实在是朝臣们整天写奏疏,太烦人了。

    而且有些老同志极其不要脸,奏疏写的又肉麻又恶心。

    那奏疏写的跟后世的求偶小文章似得,看的让人心烦意乱。

    毕竟人可以接受每天都有人跟你表白,甚至有点小窃喜,但是没有人能够接受每天一堆人跟你表白吧。

    不过楚行手头这一本奏疏,却是正经不过的内容。

    一位大乾挑选出来的进士郎,唤作严庆贺,在下放之后,写了一份扶贫安置奏疏,并且拿出了一份具体的包括土地开垦、安置就业、副业推广、小规模借贷、官员与乡一对一扶贫的综合性方案。

    其中内容之丰富,方案之新颖,数据之翔实,看的楚行都眼花缭乱。

    在得到这份奏疏之后,明明有一大堆军务要处理,毕竟出征在即,楚行还是相对比较忙碌的,他依然耐不住性子,命人将严庆贺唤到王府。

    说实话,他也没有想到,这些进士郎竟然真的能拿出来干货,毕竟在他看来,大乾的进士郎,跟伪明的进士郎没有太大的区别。

    “严庆贺,这份奏疏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人的手笔,你不会请了人捉到代笔吧?”

    楚行之所以这般怀疑,因为这份奏疏中需要的数据非常庞杂,而且其中语言表达,很明显是多人合作所致。

    “大王明鉴,此奏疏乃是我们户部农业司三十二位调查司实习的同仁合力所写,臣在奏疏末尾付了大家的名字。想来大王将精力了方案之上,却并未过于在乎奏疏的末尾。”

    对于严庆贺的话,楚行自然不可置否小说

    因为这帮子人动不动就搞请安的套路,楚行一般都不看末尾的。

    严庆贺这厮也是,在奏疏的末尾,总共写了十二页的请安的内容,楚行看了一半,差点没睡着了。

    楚行看向刘必显,刘必显自然是知晓此事的,他瞥了一眼手中的记事小本本()大乾允许官员不使用笏板,而是记事本),确实明确的列举了此事。

    只是大王的工作过于繁忙,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当下刘必显起身,惶恐的躬身道:“此事是臣疏忽了,请大王责罚。”

    楚行又拿着奏疏提纲瞅了瞅,这东西是军机处审核奏疏之时,列举的提纲,给自己方便使用的。

    楚行瞪了一眼刘必显,训斥道:“孤行事,何须你来背这个黑锅,本王没看见就是本王的错,汝何故之有。”

    说完摆摆手,示意刘必显退下。

    楚行又看向了严庆贺,见他站在自己面前,卑微的弓着身子,甚至连看自己一眼都不敢,忍不住摇了摇头,四书五经残骸读书人,这事情不是一天两天了。

    有些人翻身农奴把歌唱之后,当惯了农奴的他们,反而会更加的过分,欺负那些昔日的同类。

    这种情况,楚行肯定是要慢慢改变的。

    不过楚行急切的想要料一条这一份奏疏,便暂时压下心中忽然间涌现出来的想法,而是耐着性子问道:“严卿家,能跟朕说说么,尔等是如何想到这个主意的?”

    “孤看了看,其中安置流民,开垦荒地的很多办法,非常中肯,以及其中涉及的数据也非常详实,如果切实的即便是大乾的官员,都要下基层去实习,也就是所谓的观政。

    可观政的时间太短,而且走马观花,几乎没有多少亲力亲为的机会。

    严庆贺此举,也算是给一群科举之后的新人谋了一条出路。

    见大王允诺,并愿意给自己支持,严庆贺心里很为同年们高兴。

    大乾的行政体系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到了次日,几乎所有新加入的大乾的官员,就收到了吏部的条陈。

    这次条陈派发的名单,乃是吏部与楚行共同挑选的。

    严庆贺作为新成立的部门,农业扶贫局局长,充分领悟了大乾君主的精神,再各官员抵达之后,开始与他们沟通。

    并布置了第一项任务按照救民会提供的名单,去具体合适各地的实际生活水准,并记录在侧,为后续的扶贫做准备。

    如今大乾的官员逐渐增多了,有些事情做起来,也不用担心人手的事情了。

    在楚行看来,尤其是凤阳、徐州等府,明明那么多的耕地,却使得百姓贫苦,纯粹是为政者愚蠢导致的。

    伟人曾说,人定胜天。

    什么小冰河,什么水灾,什么旱灾。

    楚行一概是不信的。

    全他娘的是人祸。

    楚行将这些种子撒下去,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大乾不可能将百姓置之不理

    有灾救灾,有难平难。

    洪灾就给老子防洪,干旱就给老子开垦水渠,挖水井,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大乾开疆拓土,从来都不是打下来就完事了,还要将他彻底纳入统治之中,改变老百姓的生活。

    那日楚行与严庆贺聊了很多,这帮子读书人其实刚当了官,心里还有一股子锐气。

    也确实见识到了人间疾苦,用他们的话说,下面的痛苦实在是太多了。

    地里不长粮食,百姓愁的天天唉声叹气。

    粮食长得太好了,丰收年,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谷贱伤农也是难事。

    平时不敢生病,一场病就能要人命,到处都是问题。

    对于生病这个问题,楚行自然而然的想到新加入大乾没多久的吴又可。

    “陛下,使不得,使不得,臣就是个大夫,要那么多银子干啥啊?”吴又可正对着墙壁之上的悬壶济世的牌匾发呆的时候,见马车上的青壮一箱子一箱子的往下搬银子,吓得说话都不利索了。

    他觉得楚行想修仙,这丧良心的事情,他肯定是不能干的。

    楚行笑着说道:“今日孤寻先生,实乃有一事相求。”

    “大王,臣既然为大乾效力,除非寻仙问道,此外臣都能去做。”吴又可警惕的说道。

    楚行道:“昔日里,为华夏文化之传承,明成祖修永乐大典,如今孤为华夏百姓只健康,意图命你修两部医书”

    “哦?”吴又可有些疑惑道:“古往今来,官方修医书之事并不少见,臣也能理解,为何大王非要修两部呢?”

    楚行解释道:“孤这两部,一部要与古之王朝类同,乃是对因为战乱而导致的丢失的医术修复,对传习下来的医术进行继承,使后世学医之人,有一部进阶之书,给每一个医生一个成为名医的机会。这第二部,孤希望你能推陈出新,写一部最基本的读书人,也能看懂的医书,只要他们照着医书行医,便可以轻易的做到照方抓药,治病救人。”

    其实这第二部书,才是楚行的本心,为的就是写一本大乾版的《赤脚医生行医手册》,让大乾的医生多多的,这样百姓的苦难便会少一分,不至于因为病魔,动不动就借高利贷,出让田地,卖儿鬻女。

    吴又可本身就是名医,初次听楚行所言,他觉得非常为难。

    大王这个说法,他其实是能了解的,那就是标准化。

    这是大乾新兴起的一个词,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大乾诸如在生产武器中,使得武器的质量、品种规格、零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叫做标准化。

    大王所求,一听起来,可能是有些匪夷所思,觉得在治病救人是完全不可行的。

    因为在治病救人上来说,每个人的病症都是不同的。

    比如有的人生病了,只需要吃一副药就好,有的人却需要吃上十天半个月。

    而且同样的病症,有的人要吃排泄之药,有的人却需要吃滋补之药。

    这个标准化,没准儿就是个害人性命的东西。

    但困难归困难,但若是能够成功施行,势必会使研究医学,推广医学,治病救人都变得十分顺畅,是个功在千秋的盛事。

    思索了许久之后,吴又可神情肃然道:“大王仁慈,臣敢不奉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