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明末大寨主 > 第六百五十章 摊丁入亩的深入推广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战方歇,忧愁和忙碌的肯定不止大明的那位崇祯皇爷,大乾国主楚行每日也都是颠沛流离。

    将左懋泰留在了?m山,继续处理大战后续事宜,楚行下凤阳府,慰问了重病中的赛八仙,嘱托吴又可夫子全力医治,又祭拜了为国战死的“万元”大人,旋即便命其子袭职。

    然后在连接见刘云龙的时间都没有,楚行便马不停蹄,带着赛八仙,赶回扬州府。

    本以为回到老巢,总算是可以长出一口气了,谁曾想刚一回扬州府就遇到了一堆麻烦。

    武将想进一步,就是趁你不注意,给你批一件黄袍,然后喊万岁。

    而文官虽然繁琐一些,但也是声势浩大,密密麻麻的跪在地上,请求大乾国主登基称帝。

    原因自然是大乾三面,接连大胜,原本文官们心中多少还抱持着一分贼匪之心,如今也随着这几场大胜骤然消散,对新立大乾有了更多期待,毕竟这已经是他们自己的国。

    而且新国新气象,与伪明那种万马齐喑不一样的是,大乾的官员更加年轻,更加生机勃勃。

    楚行一回到扬州府,从内阁到六部,甚至于扬州府的府县官员,一个个都穿着或紫或红或绿的官服,乌纱帽的硬翅摇着,聚集在王府前。

    一边儿如同左懋泰一般,献上贺书,一边儿跪在地上,崔楚楚行登基称帝,以正国朔。

    身体刚刚有所恢复的赛八仙,也真的是神仙一般的人物,此时此刻,虽然身体依然瘦削,走起路来颤颤巍巍,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跑,但是却一席紫袍,作为文官之首的他,一脸虔诚的歌功颂德,一边儿劝谏楚行登基称帝。

    这种事情,未必是赛八仙发起的,但是他作为文官之首,有的时候却不得不这么做。

    其实这种事情,楚行早就有预料,这也是开国建制之后,必走的一个过程。

    你不提,我不提,莫非大家一起当反贼一辈子?

    而且这玩意也没有什么成本,直接往地上一跪,万一大王一点头,大家就是一水的从龙功臣了。

    楚行肯定不会这般时候就轻易的登基的,因为登基称帝,就要有属于自己的历法,有自己的年号,甚至还要设立灵台、钦天监等一些列政治机构。

    楚行肯定是拒绝的。

    当场对着文官,说了一大堆,前途依然坎坷,百姓依然受苦受难,孤有何面目称帝?

    “大王,我等在外面征战,拼劲了心思,结果某些人却觉得在这里跪一跪,说几句吉祥话,便有取之不尽的荣华富贵,着实可笑。”

    大乾。楚行王府里。

    一直陪王伴驾的寇烈指着外面,语带讽刺地说着。外面那上百文官,到底有多少是真心实意,以大乾为华夏正朔的,这问题可回答不了。

    不过很显然,眼见着大乾功业一帆风顺,将大乾变作他们的文人之国的期待,自然也越来越浓郁。

    虽然这件事情,整体来说,楚行并不是如何期待,甚至有些厌恶,但是却也心中有一些喜悦,因为这件事情,意味着大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越来越强了。

    “疆土尚不足两省之地,就登基称帝,何其可笑,不可取。但是年号确实该立了,不然总是跟着念崇祯多少多少年,着实别扭。但是历法上的事情,可以找孙元化,他家老师就擅长这个,他自然也是会的。”

    楚行这么说着,寇烈时面带微笑,连连点头。

    楚行行事的风格,是整体偏稳的,像是?m山之上,大旗一鼓作气向前冲锋,那是无奈之举。

    真的治理国家,楚行却谨慎许多,彼时称帝,别说楚行自己心里这道坎说不过去,便是正经文官,也会觉得反胃。

    不过步步为营,按部就班的向前推进还是可以的。

    年号可以先搞一下。

    “大王,年号对您来说非常重要,具体怎么操作,当有一套完整的章程。”

    寇烈越来越像是一个合格的文臣了,毕竟是朝廷重臣,其视角比起申济芳、刘必显要强太多太多。

    经过寇烈这般一提醒,楚行也反应过来。

    这年号跟草创时起国号的情形可不一样,定年号这件事本身就是一桩政治,文官们群聚请愿,就是因为现在的大乾王府,政务流程还不完善,借着定年号,调理一下大乾的政务架构,这是搂草打兔子,一举两得。

    说道大乾的内政情况,内外大混杂,军政不清晰的情况,楚行也深有同感。

    尽管楚行一直在模仿大明朝,但是毕竟发育的速度太快,以至于大乾上下,就如同一个混乱的屋子,里面什么都有。

    “边边角角的战事无所谓,但是我们内里,却要休整一段时间了……”

    楚行这么想着,大乾新立,战争机器超负荷运转,三面出击,确实取得了丰硕战果。

    但是打到现在,确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不仅政务远远没跟上,战争机器也开始出现疲乏之态。

    陈先?率领弱旅击溃朱大典,说实话,楚行内心也是十分振奋的

    “论天资,陈先?不敌秦去疾、刘云龙,但是大局把握非常稳妥,?m山一战打下来,他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才。”

    寇烈不吝赞美之词,称赞着陈先?。

    楚行也是这般认为的,山东一战意义非常重大。

    陈先?敢于在?m山与伪明发起决战,以弱旅击溃了朱大典,这场战斗已经不只是一场简单的胜负,更不是一城一地之得失,更是将大乾将士的军心凝聚起来。

    以后大乾将士,不再会因为是不是正规军,而对伪明产生心理上的差异感。

    所以临行前,楚行将山乾并无亡国之危,没有必要去惧怕那些旧势力,此时也该让天下百姓知道,大乾将是他们的国了。”

    寇烈时这么说着,楚行沉吟片刻,缓缓点头,虽然他觉得早了一些,但时势推人,他也不得不开始借用农人的力量。

    楚行此时对农人的想法是“借用力量”,源自他遇到的第二个大麻烦,南直隶的工商业开始大规模的折腾事了。

    严格来说,其实是大乾内部的问题,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局势。

    大乾靠连续不断的大胜,击败了朱大典,逼退了孙承宗,在南部开疆拓土,整个南直隶眼看着都是囊中之物,最危险的士气已经度过,聚集在大乾大旗下的文人和工商业,都开始站出来,讨要好处。

    “好!那咱们就在全国各地大规模的施行摊丁入亩,而且这一次必须做到彻底,一往无前。”

    楚行心念转动,下了决断,要将“摊丁入亩”一事,当作一个切入点,不仅吸聚农人之心,还要调整大乾朝堂政务架构,同时借此而上,砥定他大乾一朝的治政根基,兑现他最初立国时许下的承诺:“大乾是救民救众之国!”

    在综合系统的学习过历史之后,在回忆儿时史书中学到的内容,楚行意识到,历史上雍正搞“摊丁入亩”,不过是顺应自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以来的发展大势,基本背景是以银代役之后,人头税,也就是丁银的实际征收越来越艰难,越来越跟实际脱节。

    女真人入主华夏,基本上会延续明时赋税制度,丁银征收以万历黄册所统计的“丁口数”为根基,已经完全脱离实际,各地州县按都图甲摊派到户,而实际被征收的对象,跟籍册上的户等资产根本对不上。

    各地州县对“丁银”的征收从来都头疼无比,还要花相当多的时间精力来造假账,让他们的丁银帐目看起来是每年在变动的,毕竟这税是人头税,人变税就得变。

    实际经理政务的地方官员一直都在作各种尝试,比如广东,这几年,就有州县已经在推行“丁随粮走”的权宜之计,实质上是将丁银摊分到田亩里,只是在账务流程上,还保留着基于黄册的都图甲丁银体系。

    其实这就是一种变革的尝试。

    楚行前世有很多人将“摊丁入亩”粗浅地看作便民利民政策,认为这是均衡贫富,解放了人身束缚的“仁政”,这是绝大的误解,当然也是满清文人刻意渲染出来的结果。

    这桩政策之所以成型,随着大乾不断的施政,逐渐意识到,根本缘由是货币取代劳役和实物税的过程里,传统政府被迫从直接到人头的传统税收体系,退步到基于田地的间接税收体系上,是明代一条鞭法的必然延续

    “摊丁入亩”是货币深入到最底层的生产生活中的必然趋势,原本的丁银是代役性质,既然是银子,既然是货币,那天生就是要用来交换的。

    政府要收银子,就不能不放开赋税意义上,对草民框起来的人身束缚,只从草民耕种的田地上去收,这个转换在逻辑上也是必然过程。

    这一策并非雍正即位后才推行,康熙推行丁银定额,“永不加赋”后,广东等地就已经开始推行,雍正不过是推之全国。

    而论其实质,仅仅只是帐目层级的财务制度调整,却能在后世留下“善政”的大名,传扬颇远,女真文人厚颜无耻的手笔的力道,由此可见一斑。

    女真人一朝施行“摊丁入亩”的结果是什么?

    各地州县不必再假造另一套帐目,而是跟着田产籍册走。实际摊丁的办法,有一省通摊,有州县分摊,将丁银按田亩数量摊分的,有按田银数量或者田产粮食摊分的,实际操作还是各地方自己看着办。

    而且这行动也非在雍正朝就完成了,大多都延续到乾隆朝才完成,甚至有的省份,比如山西,直到道光年间才完成帐目上的转换。这一桩政策,绝非什么轰轰烈烈的改革,而是顺其历史必然,被迫一步步完成的。

    至于“摊丁入亩”解除了什么人身束缚,这说法仅仅只有纸面上的意义,原本丁银的人身束缚就是空对空,将其混淆为实际的人身束缚,很是可笑。

    楚行在收集情报和实际治国的过程中,发现了伪明的诸多变化,其实对于自己推行变法是极其有利的。

    比如丁银自晚明就跟实际情况脱节,少有谁因为要收丁银就少生儿女的,也少有谁因为丁银限制而不能外徙的。

    一条鞭法后,人身束缚就很少再跟赋役有关,更多是跟职业和社会管控有关。“摊丁入亩”之后,原本用来造假的都图甲户籍制度渐渐消亡,而实际束缚人身的保甲制度又兴起了。

    “我们做这摊丁入亩,要让农人感觉到实际好处,同时呢,该收的银子又不能少。”

    楚行如此交代大乾朝堂的军机和户部官员,众人面面相觑,这话里的意思,那就是要劫富济贫了?

    “好处不等于就是少收银子,而是确立一桩清晰可见的规则,以后他种多少田,交多少税,都能心里有数,不必再受乡绅和官府欺凌。”

    楚行话锋一转,说得众人点头又摇头,点头是因为,这可是千百年来农人的理想之一。

    少收多收都是其次,农人最怕的是对自己的负担心里没底。

    为何每年青黄不接时,农人会生活困顿,乃至于卖物举债,难以预料的天灾是一桩,而难以预料的人祸,也就是赋税又是一桩。如果能清楚自己的负担,他就能早作规划,预先应对。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