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回到大明当才子 > 第61章 张青天断案(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PS:第二更送到,求订求票求。)

    “威武——!”长喝声中,百八十名刑部差役一起敲动杀威棒,用乒乒乓乓的巨大声响宣告张大少爷的重新升堂问案。待棍声稍歇,张大少爷威风八面的一拍惊堂木,喝道:“来人,将犯官熊廷弼、王化贞押上堂来!”

    “遵命。”轮值的刑部主事恭敬答应,向后堂挥了挥手,又过片刻,穿着崭新白色囚衣的王化贞和熊廷弼就被刑部的兵丁给押上了公堂——准确来说,这也是张大少爷和内定老丈人的首次见面。和熊瑚描述的一样,熊廷弼身材异常高大魁梧,满脸虬髯,体壮如熊,一看就让人觉得他不象是好脾气的人物,给人的印象更象是一个武夫,说什么都不象是进士出身的文人。而精通医术的王化贞则和熊廷弼生得截然相反,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身材适中,相貌清秀和张大少爷有得一拼,即便穿着一身囚衣,儒雅的气质也显露无遗。张大少爷不由点了点头,心道:“难怪王化贞在朝廷上比我老丈人吃得开,我这个老丈人这副模样,是不会讨朝廷的达官贵人喜欢。”

    “犯官王化贞,叩见主审大人,叩见诸位大人,叩见公公。”和陆万龄当初演练的一样,王化贞果然十分精乖的双膝跪下,向张大少爷和张惟贤等人依次磕头,声音不卑不亢,甚是悦耳。熊廷弼则显然不太会做人,只是按规矩双膝跪下,板着脸一言不发,拽得象是二五八万一样。还好,今天的主审官是咱们张大少爷,张大少爷又一拍惊堂木,喝道:“堂下犯官,报上姓名及入狱时官职。”

    “回禀主审大人,犯官王化贞,入狱时窃居辽东巡抚一职。”王化贞恭敬答道。那边熊廷弼则板着脸吼——其实也不是吼,只是他的嗓门实在太大,“熊廷弼,辽东经略使。”这么一来,堂外看热闹的百姓不满意了,嘘声四起,还有人大叫,“大狗熊,还摆什么架子?如果不是你,我们大明的辽东会丢了?”

    “谁在乱放屁?”熊廷弼握着拳头跳了起来,吓得两旁差役赶紧挺棍拦截,生怕他冲出堂外逃走。张大少爷皱皱眉头,喝道:“将观审百姓赶出大门十步之外,严禁喧哗。”守门士兵依令而行,舀水泼退百姓。熊廷弼这才恨恨跪下,又抬头看了张大少爷一眼,似乎在怀疑嘴上没毛的张大少爷办事能否牢靠公允——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张大少爷可没敢告诉脾气暴躁的熊廷弼自己和他女儿的关系,只是让东厂的人通知熊廷弼,自己一定会为熊廷弼洗刷冤屈,还他清白,让他吃好喝好睡好安心等待受审,所以熊廷弼才会对张大少爷这么一个陌生的少年新进疑心重重,不敢完全放心

    泼退百姓,先由陆万龄念读了一遍广宁之战的前后经过——主要就是王化贞全军覆没的经过,还有熊廷弼率领辽东军民撤回山海关的经过。念罢,张大少爷首先向熊廷弼开炮问道:“犯官熊廷弼,本官问你,你身为辽东经略使,广宁一战,我大明十三万将士葬身沙场,致使大凌河以北的州县城池尽数沦入建奴叛军之手,你该当何罪?”

    不等熊廷弼回答,杨渊抢先插话道:“张大人,你好象说错了吧?广宁一战,应该是山海关以北的州府郡县尽数沦入建奴之手吧?”

    “那现在从山海关到大凌河锦州城之间的土地归于谁手?”张大少爷白了杨渊一眼,阴阳怪气的冷笑道:“难道杨大人想说,从山海关到大凌河之间的土地,是杨镐杨将军(杨渊侄子)夺回来的?”

    “那!”杨渊听出张大少爷话里带刺,不由勃然大怒。张惟贤皱着眉头抢先喝道:“张好古,公堂之上,休得胡言乱语!山海关到大凌河之间的土地没有沦陷,是因为建奴努儿哈赤只追到了宁远,就主动退却回了义州,我大明才顺利收复失土的。”说罢,张惟贤又表情严肃的说道:“还有,我们之所以重审此案,是因为皇上和朝廷都认为熊廷弼有冤,罪不当死,所以皇上才特命我们重审。既然重审,那我们就秉公而断,不可断文取义,更不可在审问时故意为犯人掩过饰非!”

    “英国公所言极是,下官记住了。”张大少爷无可奈何的答应——刚才那句问话,其实是张大少爷精心为熊廷弼布置的脱罪台阶,因为广宁之战时,熊廷弼正驻扎在大凌河边的右屯,如果大明朝廷认为只是大凌河以北的辽东土地沦陷,那就广宁之败根本不关熊廷弼屁事了。只是张大少爷的这个小花招太过明显,不仅杨渊看得出来,张惟贤也看不下去而制止。这么一来,本来对张惟贤印象不错的张大少爷难免心中嘀咕,“英国公,你可真不够意思,平时我可没得罪你啊。”而外粗里细的熊廷弼很快也明白过来,心中不由大定,暗道:“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挺有心机的嘛,听说他是新科探花,为什么这么不遗余力的帮我?还有,我的案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机?”

    “犯官熊廷弼,本官问你,你身为辽东经略使回辽东,是你一个人的主意?还是你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商量后做出的决定?”

    “是我和王化贞商量后的决定。”熊廷弼坦白答道:“开始王化贞是提议反攻,可叛徒孙得功已经发起兵变,打开城门迎接建奴入城,我的兵力根本不足,所以这一条不可能办到。然后王化贞又提议退守宁前,我考虑再三,认为那时候的宁远和前屯根本无法坚守,尤其是宁远,那时候旁边的觉华岛上也没有驻军可以掩护,所以这一个建议我也放弃了。最后我提出坚壁清野这条,烧毁撤回山海关,一是可以让建奴无法就粮,不战自退,二是可以保全百姓和残余军队,保留力量卷土重来。后来王化贞同意了我的办法,他带着最后的五千军队断后,我率领百姓撤回山海关。”

    “犯官熊廷弼,你确定撤回山海关是你和王化贞商量后的结果?”张大少爷追问道。熊廷弼大力点头,答道:“犯官可以用人头担保!”

    张大少爷稍微回头,和站在侧后的陆万龄对视一眼,然后张大少爷才问道:“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上一次三堂会审中,你没有向前任主审官交代此事?”

    “我说了啊?”熊廷弼有些糊涂,指着大理寺卿周应秋说道:“当时周大人也在场,上次主审的王大人和邹大人都问了这个问题,犯官都是这么交代的。怎么?上一次的案卷中没有记录?”

    “笨!王纪和邹元标都是东林党的人,他们当然不会把这条可以帮你减轻罪名的口供记录——如果记录了,王化贞就得和你共同承担擅自撤回山海关的罪名了。”张大少爷心中冷哼,又转向周应秋问道:“周大人,这事你有印象吗?”

    “有。”正有希望升任尚书的周应秋果断点头,答道:“有这事,下官记得清清楚楚,邹元标邹大人和王纪王大人都问过这个问题,熊廷弼也是这么回答的——可王化贞却矢口否认,说是熊廷弼命令他撤退,他是奉命而行!”

    “那为什么没有记录在案呢?”杨渊抢着问道。张大少爷何等狡诈,马上猜出杨渊是想把这个疑点搅大,最终把当时的首辅叶向高和左都御史邹元标、刑部尚书王纪都拖下水,把这个案子继续搅大,牵连进越来越多的人,让这汪水彻底搅浑,那这个案子的结案日期就遥遥无期了。所以张大少爷当机立断,马上抢着说道:“周大人,是不是当时的书办漏记了?”

    说着,张大少爷向周应秋使了个眼色,周应秋会意,马上答道:“哦,我想起来了,当时记录的书办正好内急不在堂上,所以漏记了这点。”杨渊大失所望,只能恨恨坐下,咬牙切齿的说道:“那个书办,真该杀!”

    “是人都会犯错嘛,杨大人何必如此斤斤计较呢?”周应秋笑了笑,顺便向张大少爷表露心迹,笑道:“就象当初的邹元标邹大人和王纪王大人一样,本来我反对把熊廷弼和王化贞并论死罪,可他们坚持要定熊廷弼的死罪,二比一,我没办法只好同意。”——周应秋这话倒不是假话,当时他确实不同意把身为楚党的熊廷弼和身为东林党的王化贞并论死罪,可那时候的东林党势力实在太大,他又还没有加入魏党,不敢得罪东林党更不敢得罪王化贞背后的首辅叶向高,被迫同意了王纪和邹元标的定罪,所以九千岁面前的大红人张大少爷这次给熊廷弼翻案,当时的主审官周应秋现在既不敢反对翻案,也勉强算是弥补当年的过错

    “上次刑部书办漏记这点,就请李大人查一查责任人是谁,酌情处理。”张大少爷迅速了解此事,又向众人微笑问道:“张国公,宋公公,周大人,李大人,对了,还有杨大人,差点把你忘了。我觉得案情非常清楚了,熊廷弼承认他没有救援广宁,也没有组织军队死守宁前,而是选择了率领辽东军民撤回山海关,他对战情的判断是对是错辜且不论,关键是这一点——如果熊廷弼确实是在和王化贞商量、并且取得王化贞同意的情况下才放弃救援广宁和坚守宁前,选择撤回山海关!那么广宁大败罪不在熊廷弼,放弃辽东擅自放弃撤回山海关,罪责就应该由熊廷弼和王化贞共同分担。这么一来,熊廷弼的死罪是否就判得太重了一些?”

    “对,如果熊廷弼和王化贞是意见才撤回山海关,那么咱家也认为熊廷弼罪不当死。”监审太监宋金第一个附和。那边香油泥鳅李养正和周应秋不敢随便得罪张大少爷背后的魏忠贤,也是一起点头附和,杨渊虽然想反对,可一时之间却找不出更好的理由反驳。而英国公张惟贤则盘算了良久,终于还是点头说道:“本官也同意张大人的意见,如果率领辽东军民撤回山海关这一点,是熊廷弼和王化贞共同商量的结果——那么判熊廷弼的死罪,就过重了。”

    “很好,既然诸位大人和宋公公都没有意见,那还楞着干什么?”张大少爷故意不去看杨渊气急败坏的模样,微笑说道:“把犯官王化贞带上来吧,让他和熊廷弼对质。”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