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隆万之变 > 125归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唰唰唰......”大风小说

    教室里坐满了学子,却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只有书页翻动的响声。

    这里是九江府学,魏广德此时坐在里面翻看着从学府藏里借来的书籍《大明律》。

    这段时间,魏广德已经把藏中四书五经的各种注释看了个遍,凭借着强大的记忆力,学习起来是真的事半功倍。

    现在他已经开始学习明朝的历史,好吧,那谁不是说过吗,以史为鉴。

    了解大明的历史,《大明律》这部由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宪法是怎么也逃不过去的。

    实际上过去魏广德也了解过,只是没有完全吃透,很多地方只是囫囵吞枣硬背下来,这次重翻大明律,自然是要完全读进去,吃透。

    其实,几乎所有这个时代的,有志于功名的读书人,都必须要详细了解大明律,至少在入仕前一点要掌握,否则你连做官的资格都不具备,一个简单的考核就会被拦住。

    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此时已经进入十一月,天黑的比较早,府学放学的时间也就提前了很多。

    魏广德走出府学大门的时候,身旁还有劳堪、沈良栋等几个学子一起。

    懂行的人才能一眼看出,这几个学子虽然容貌气质各异,但是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身上穿的都是一水的上等松江布料做出来的衣服。

    大明朝建立之初,松江府及周边就已经大量种植棉花,这也推动了松江府和周边府县纺织业的兴旺发展。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从这句老话里也能听出松江府棉布产量之大。

    明初朱元璋时期,即颁布法令,鼓励种棉,并规定松江府可以“折布纳官”,“以棉花一斤折米二斗”。

    因为官方的鼓励,其发展就可见一斑了。

    而棉布在大明朝可是硬通货,衣食住行,衣可是被放到第一位的。

    虽然时代发展到了后世,服装的地位也就降了不少,可是满大街的服装店也可以说明很多东西。

    松江棉布质地优良,世人誉之为松和解。

    没办法,人家手里拿着那童生白纸黑字签押的借据,不管走到哪里都还是占着理小】

    【说】

    人死了,债却没有消,还要人家里继续还债,不行那就要逼着卖房子卖人抵债了。

    借据上当然不会写高利贷,而是把高利那部分直接算进了本金里,借十两还三十两的借款在人家手里变成了借二十两还三十两的借据。

    虽然街面上人都知道那家伙是什么人,可是没证据啊。

    这些人背景不大,可是在官府里也有人,劳堪等秀才也是没办法解决,也就是张宏福这样的才能治一治。

    两伙人汇拢一起,很快就进了萃秀堂,在二楼占下三张桌就等今天的节目开场。

    “等两天我爷爷他们可就要回来了,到时候你请个假一起去码头那儿呗。”

    吃着菜喝着酒,张宏福就对魏广德说道。

    “我之前和教导已经说过了,他知道这事儿,已经答应下来。”

    九江卫大军去浙江剿倭的事儿,一开始街面上并没有流传,好多人之前可是不知道的,也就是后来打了胜仗,消息才逐渐流传开。

    至于大军凯旋的事儿,这个时候的九江城里知道的还不多,但是作为府学,也算官府的一个部门,消息也要比外面灵通一些。

    .......

    没过几日,本来就繁忙的九江码头忽然被大队九江卫军卒封锁了,那些停靠需要装卸货物的商船全部被驱赶出去,只能距离码头老远的地方暂时停泊,放在码头附近装卸的货物也被官军强逼着劳力运到一旁。

    不多时,随着九江府各个官员的轿子一长列的抬出九江府城门,出现在码头上,轿中十来位官员也先后下轿,聚在一起聊着什么。

    此时九江府码头上已经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伙人都在挑首远望,整个码头上嘈杂一片。

    直到远处天际线上出现一只船队逆江而来,霎时间等候在一旁的鼓乐手开始吹打起来,周围布置的军卒也是齐齐行动其起来,无数旗帜高举,瞬间就把这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