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隆万之变 > 175觐见大宗伯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而我等读书识礼难道就是为了科举出仕,为了身居高位安于享乐而不顾万民于水火......”

    魏广德说出想要请朝廷降档简办荣恩宴的想法后,双眼就环视众人,看他们的反应。

    这样的事儿,以他这个小小进士肯定是不够资格的,在魏广德看来,至少也得2/3以上的新科进士同意才行。

    民主很重要。

    没让魏广德失望,这会儿的进士们还没有步入官场,自然没有被官场那些不好的风气影响,在听到魏广德的想法后都是眼前一亮。1

    确实,荣恩宴的规格很高,每次举办靡费的银钱也是不少,传闻每次耗费高达千两之巨。

    至于说让进士们为灾区捐款?

    对不起,在现在这个时代,更多的其实都是为本乡本土捐资助困,可没有为外省提供帮助的意识。

    是的,在这个时代里,乡土观念很重。

    当官了或者发财了,为宗族子弟、乡亲父老提供一些帮助,修桥铺路啥的,都是义务,这个大家都能接受。

    可是要说江西福建的进士掏钱捐助山陕灾民,大家可从来不会去想。

    该不该捐?

    该捐。

    该谁捐?

    自然是山陕的士绅。

    当然,在进士们看来,既然朝廷国用不足,那么精简一些不必要的开销也是应该的。

    荣恩宴,对于他们进士来说,更多的就是那种荣耀,毕竟是科举最高规格的宴会了。

    至于宴会上是美酒还是清水,佳肴还是稀粥,是真的不重要。

    “好,我支持。”

    “对,我也觉得这样好。”

    最先反应过来的还是郭东,也就是最开始说话的那人,他是山西人,对魏广德的传胪身份也是有点阴阳怪气的,不过在这个时候也是最先出声支持的,虽然提前到了京师没有亲眼看到家乡的惨状,可是家信字里行间他也能看出许多。

    而第二个出声支持的是何邦礼,他这时已经起身大声对其他同年念道:“先师有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我等皆为圣人门徒,当此百姓受苦之际,正该秉承先师所言,周济百姓。”

    随着他话音落下之时,郭东一桌的山西进士纷纷起身附和,随之江西和福建进士也都起身支持魏广德的意见。

    魏广德看到众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自己身上,随即站出来向中进士拱手一揖,道:“前朝司马相公曾作《训俭示康》,那是广德见到此文章时还小,但也是大为触动。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当此国朝只用不足,我等不仅要学习司马相公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更应该学习他勤俭节约,不喜奢侈小说

    说道这里,魏广德略一停顿才继续说道:“只是,正如书中所言,‘君赐不可违’,荣恩宴可以照常举办,只是降低菜品等级甚至就以清水馒头亦可,我们要的是那份皇上赐宴的荣耀,那是对我们十年寒窗的一个认可。”

    说完话,魏广德又看看楼上的几十位进士,“此荣恩宴是皇上对三百进士的褒奖,我们不能代表,所以我意马上寻找更多的同年,晓之以情,我想大家都不会反对的。”

    “嗯,我们这就去找其他人,说说山陕灾情,想必都会体谅。”

    夏可范也说道。

    随即众人下楼,又和楼下的进士们说起此事,听闻山陕地震损失如此巨大,数十万百姓因此丧生,更有无数百姓因灾流离失所,自身一口答应下来。

    很快,这酒楼里近百新科进士被魏广德分成几路分头行动。

    魏广德做为传胪,是这些进士中名次最靠前的,至少在人找到诸大绶、陶大临和金达前,众人自然就是以他为首。

    魏广德带着一些江西、山西和福建的进士前往礼部衙门,因为荣恩宴是礼部负责操办,到目前为止他们还不知道嘉靖皇帝下诏派何人负责代表他主持明日的荣恩宴,在这个时候也就只能找到礼部陈情。

    而其他人则分别沿大街寻找其他同个时候的吴山,其实最怕的就是金达对于丢掉状元头衔的不满,虽然传胪大典上没有表现出来,可是就怕万一。

    这次从殿试到现在御街夸官,所有的仪式都有他全程参与,所以就他所知,并无不妥当之处,他很难理解进士们跑到礼部衙门来闹什么。

    “报大人得知,为首之人是二甲第一魏广德。”

    小吏急忙说道。

    来之前,他就知道兹事体大,所以进来通报前就问清楚了详情,只是进士们来此的原因没有问出来。

    “魏广德?”

    听到这个名字,吴山就是皱眉。

    这人他自然是见过的,去年腊月二十九的江西会馆他是去了的,当时这个魏广德还凑到他身前说什么久仰大名之类的话

    说实话,魏广德给吴山的印象并不怎么好,主要还是当时看他不断在献媚他们这些江西籍在朝官员,让吴山觉得此人有点趋炎附势。

    至于会试和殿试名次的变化,他也听同僚说过,似乎是今上乾纲独断的结果,也不知道这位的尾巴怎么就摇到嘉靖皇帝跟前去了。

    他侧头和礼部尚书王用宾小声交流两句,还能怎么办,自然是不能避而不见的,至少也要先把事儿弄清楚再说。

    随即,王用宾就开口用苍老的声音说道:“你去让那个魏广德进来。”

    那小吏答应一声正要转头出去,吴山又开口说道:“你问问,他们领头之人都有谁,让他们也进来。”

    在吴山看来,魏广德这人才十六七岁,还是个少年郎,按理说不该有这样的号召力,怕不是被人当了枪使。

    把带头之人都叫进来,到时候看看到底是谁在使坏。

    虽然吴山不喜魏广德,可也不能让人在自己跟前害了同乡,更何况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刚刚步入官场。

    官场凶险,可不只是随便说说。

    很多时候你稍不注意,或许仅仅是非常不起眼的小事儿,得罪人你都不自知,就会让你付出严重后果。

    小吏出来到了二门,就发觉似乎人有多了,连忙询问左右,得知就他进去通报那会儿又有两伙十来名进士进了大门。

    小吏来到魏广德身前躬身行礼道:“请问老爷,你们此次要向大宗伯陈什么情,大宗伯已经允许你们入内,可是这么多人......”

    说着小吏就看着魏广德身后乌泱泱一大群人,话没说完,意思却是很清楚,不可能全部都进去吧。

    小吏的意思,魏广德自然清楚。

    其实来的时候魏广德就已经想到了,礼部大门好进,可是见到大宗伯的话,不可能全部人都进去,只会是出几个代表。

    魏广德心目中除了自己是一定要去的外,郭东也带上,何邦礼也进去,劳堪也跟着。

    至于一甲的那三位,如果找到他们,赶得及的话,让他们领头其实也好。

    这也是科场的规矩了,一般都是名次靠前的人带头。

    如果那三位没来得及赶到,那就只能自己出头了。

    对于出这个头,魏广德觉得倒是无所谓,只要不做过火,不惹恼了西苑那位,其他的都不重要。

    回头对着众进士,魏广德就把自己的意思说了下,大伙自然明白其中道理。

    魏广德,目前是这里殿试名次最高的,自然可以代表他们,而郭东是山西人,何邦礼也知道很多消息,他们进去自无不可。

    其实,最好是有陕西籍进士就最好了,毕竟他们知道的信息肯定更多。

    只是可惜,今年陕西考起的那两位,现在都还没赶来。

    在众进士看来,受过圣人教化的他们,知道陈情何事,自然责无旁贷要赶来助阵的。

    很快,其他人都表示了对魏广德提议的认同,让魏广德说出的几人代表他们面见大宗伯。

    其实也有不少人心中可惜,不仅是因为到这个时候还没见到状元榜眼和探花赶来助涨声势,更可惜的是自己和这个传胪不熟,没能跟着进去。

    “拜见大宗伯,拜见各位大人。”

    魏广德带着几人跟着小吏进了正堂,意外看见吏部左侍郎吴山也在,虽然心里奇怪却也没表现出来,而是规规矩矩向着堂上的几位大人躬身施礼。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