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隆万之变 > 306海运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奏章送上去了,魏广德的差事算是结束了。

    只是这奏章上去到了嘉靖皇帝跟前,常例他们是会被叫到西苑询问的,到时候那些隐瞒的数字怕是都遮掩不过去了。

    不过这会儿魏广德早已经想明白了,自己就是揭盖子的,和捂盖子那帮人可不沾边。

    他很悠闲的看着唐顺之匆匆和他告辞就直接回了兵部衙门,显然他们要提早商量出对策来,要是在嘉靖皇帝垂问的时候一问三不知那才叫要命。

    唐顺之离开以后,魏广德轻松的表情迅速收敛起来,一脸郑重的看向北边紫禁城方向。

    自己回到京城这一路上就发现,自己在宣府送回的奏疏似乎并没有在朝野传开,由此魏广德猜测知道自己去过宣府的人在官场上怕是不多。

    不过这么大的人事变动,直接由兵部侍郎东江接管宣大总督职权,不可能不在朝野掀起一场风波,何况动的还是严嵩严首辅的干儿子。

    严家是肯定知道了的,魏广德心里明白,嘉靖皇帝作出这样的人事调整不可能不和严嵩商量一下,自己实际上已经得罪了严家。

    魏广德现在心里纠结的是,要不要这两天跑趟严府。

    虽然得罪了,可没有公开得罪,若是能够缓和,那怕只是稍微缓和一下也是好的。

    现阶段,朝堂上,没有谁比严嵩更有权势了

    魏广德心中纠结,不过还是打定主意,抽空还是要带上礼物去趟严府,若是真无可挽回,那自己也好早做打算。

    魏广德先去了趟都察院交卸差使,他是以都察院御史的身份去巡边,自然要把准备好的公文交回去。

    魏广德在都察院可没什么熟悉的人,大家都是按照官面上的礼仪相互见礼后,魏广德品级低,免不了还要主动拱手行礼。

    收下魏广德的文书档案就算完事儿,一切手续都是下面官员做的,魏广德连左都御史周延的面都没有见到。

    魏广德没有继续在衙门里跑,更不可能回翰林院,按照唐顺之的说法,这两天可以呆在家里等候消息,不管是宫里召见还是什么,总归会有消息。

    在外奔波近三个月终于回到家里,魏广德还是很高兴的。

    进城的时候就已经有护卫先行一步回府报信,所以魏广德进了大门就看见徐江兰已经迎接出来。

    魏广德直接去后院冲洗干净,这几个月在外面有许多的不便,还是不如在家里好。

    魏广德回家不过半日,就有裕王府的下人送来消息,请魏广德去那家酒楼吃饭,算是裕王府为他接风洗尘宴。

    裕王府相招,即便魏广德不想去也是不行的。

    到了约定时间,魏广德乘坐马车去了那家位于裕王府附近的酒楼。

    对于裕王府相招,魏广德不是很确定他们的目的。

    他已经知道了上??月京城那场大的人事变动,不止牵扯到宣大,而且兵部、户部和刑部都牵连其中,让魏广德惊讶的还是刑部尚书改户部尚书这事儿。

    贾应春到京城上任刑部尚书才多久,就改迁户部尚书职衔。

    户部,当初可是让裕王府丢尽了颜面的地方,如今到了裕王府的掌控中。

    所以,对于参加今晚宴会的人,魏广德已经有了一些猜测,那就是贾应春或许也会名列其中。

    别看他现在位列七卿,可是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没有裕王府在后面支持他其实什么也不是。

    果然,宴会由高拱主持,魏广德还真在这里见到了贾应春。

    从南京到北京,再到现在的户部尚书,贾应春感觉像做梦一样,前后变化也就是一年的时间而已。

    “听说之前你的家丁曾经去过西苑,在你出巡的时候?”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高拱忽然开口问起来。

    魏广德知道这才是他们这么急着召见自己的原因,自己跑宣府的事儿,朝堂上并没有传开,知道的人还不多。

    不过毕竟因为太突然,京城的各方势力自然会在事后到处打听消息,想要搞明白宣大和京城官场动荡的起因。

    裕王府毕竟是从宫里出来的,所以在宫里眼线还是有的,很快就让他们发担上沉重的劳役,要开挖新漕,同时因此也让运河上收取水费的河槽段是越来越多,直接推高了漕运的成本。

    只是这高昂的成本并不是有朝廷来承担,而是依靠纳税人支付运费,加重了江南地区百姓缴纳税赋的压力。大风小说

    漕运还把其基础设施的费用,特别是维修大运河和造船的成本,分摊给运河流过的地方的文官政府和军事单位,而最终也会被转嫁到沿河百姓头上。

    说白了,京杭大运河的同行固然解决了南北交通问题,可是却给百姓留下沉重负担,许多支持海运派也都是以经济账得出结论,维持运河航运实际上亏的很。

    大明建国之初,为了维持辽东明军的军需,大明是维持了一只强大的水师船队通过海运输送辎重。

    只是随着辽东明军的屯田有了效益,基本满足自给自足,朱元璋才下令停止海运,这也是大明朝第一次出现了禁海运的旨意。

    只是到了永乐朝,朱棣需要对北方大规模用兵需要运输大批物资补给,所以永乐时期海运并未断绝还有所加强。

    而也是在这个时候,大运河逐渐成型,明朝这才开始逐渐放弃海运而专营河运。

    只是,看似安全的河运经后数十年间不断受到黄河侵扰、河道阻塞等难题的困扰,趴在漕运上吸血的利益团体也是愈发壮大,历朝每有大臣提出恢复海运都会遭到这些利益集团的反对,从而导致作罢。

    实际上,现在的运河运力已经开始下降,主要原因就是运河的堵塞,河段每年的清淤压力巨大。

    “大司徒的意思是,增加遮洋总的运量?”

    若是以前,魏广德会以为贾应春的意思是开海,以为大明朝的海禁是很彻底的。

    但是入朝为官后,魏广德还是发现其实在现在,漕运总督治下的遮洋总依旧在执行这海上运输任务,只是每年的定额非常少,仅数万石的运量。

    不过贾应春却是摇摇头,“运河已经逐渐成为沿河府县的一个负担,每年疏浚清淤所耗不菲,我打算上疏,将一半的漕粮改走海路直抵天津,即减少运河上船只的数量,环节拥堵,漕船改走海路对于那些商船是有好处的。”

    听了贾应春的话,魏广德知道漕运改海运好处多多,即便受这时代造船技术影响,可要造出堪用的遮洋船也是没什么技术难度的。

    虽然不知道大明朝现在造船技术和西洋诸国对比是什么技术状态,可人家都开着那些海船满世界经商了。

    想到下西洋,魏广德觉得大明朝要快速造出大批遮洋船应该也没什么难度,只是这阻力却也很明显的,运河沿线的商业利益还有文官集团们早就深深的联系到了一起,海运对他们的影响不可谓不小。

    魏广德没说话,而是看向高拱,裕王府他做主,既然提到贾应春想要上疏的事儿,他们事前肯定是有沟通的,魏广德不明白为什么会把这事儿给自己说。

    “大司徒有此意,我们也商量了多日,但是终究还是没有能下定论,刚好你回京城,你也给给参考意见,大家随便聊,你要有压力。”

    高拱看魏广德看向他,嘴角一扬笑道。

    “谁支持?谁反对?”

    魏广德开口问道。

    “我支持东阳之意,不过他们都不看好。”

    高拱笑着回答,他也想听听魏广德是个什么意见,之前为了此事他们已经在裕王府争论多时了。

    之所以要想要上此疏,自然也是新官上任的原因,贾应春想要做点什么事表现自己的存在。

    “历代都有人有此提议,但是每每都被否决。”

    魏广德却是摇着头看着贾应春,一字一句说道。

    漕运弊端,只要坐船走一趟京杭大运河就知道了。

    后世只惊叹于大运河工程之浩大,却不知维持着大运河的靡费甚巨,其实得不偿失。

    “他们口中大多说的是大海凶险莫测,其实河运难道就没有舟覆人溺的情况发生?

    他们反对的原因是因为在沿河府县里可能有他们的商业利益,还有河道官员们,若是改走海路他们以后怎么办?”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