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隆万之变 > 332控制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魏广德还在想着“草包将军”这个头衔,这时候守备府大门处又有人影闪动,不多时一个身着大红袍服的官员就走了过来。

    南京城出了这么大的乱子,在京官员自然都被徐鹏举打发人逐一联络。

    其实这会儿已经有不少官员听闻有官军作乱被吓得魂不附体,许多人来不及收拾金银细软,带着家人就往城门跑,打算先出城避一避再说。

    士卒哗变,若是不能短时间内处理妥当,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失控的士卒会在城里杀人放火,大肆劫掠一番,而事后往往只能处理首犯和主要从犯,其他人只能既往不咎,因为法不责众,难道还是一次性审判处置成千上万的士卒?

    所以虽然徐鹏举派出不少人手去召南京城的高官来此商议,但是就魏广德进门时看到的轿子就知道,来此的人不多。

    此间来人走路确实晃晃悠悠,丝毫不显慌乱,而他身后跟着的则是两??穿绿袍的?仁獭

    魏广德仔细看过去,果然此人面白无须,穿着红袍,魏广德脑海里闪过一个名字——何绶。

    此时南京城是留都,可没有皇帝,但是皇宫却是留下一个大太监看着,也就是南京城的镇守太监。

    只是何绶头衔上那个“镇守”二字,可不是指的镇守皇宫。

    在明朝,镇守,本来是武官的职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

    镇守都是总兵官担任,少数地区为副总兵,分守多系参将担任。

    明代各个边镇及省一级的地区都设有镇守总兵官,明朝皇帝对这些掌握一方一省兵马大权的总兵官自然是不能放心的,他们认为最便捷而又可靠的办法就是派其亲信的宫奴去监视,于是便有镇守太监的设置。

    说起第一位镇守太监,那还是在永乐八年,“敕内官马靖往甘肃巡视”。

    马靖正式的名义虽是巡视,但赋予他的职权如同镇守,到永乐后期,派往边地的镇守太监逐渐增多。

    在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南京城里自然也留下一个镇守太监,并且长期保留这一职位到现在。

    何绶走到守备大厅前,看见了一边的魏广德。

    他对魏广德不算熟悉,但是当初魏广德在南京城娶亲时,何绶在魏国公府可是见过魏广德的,所以第一反应是这个六品官员怎么有点眼熟。

    要知道,在他跟前走动的都是南京城有一定品级的,五品以下的小官他正眼都不带瞧。

    魏广德看到何绶走到他面前停下脚步看着他,连忙微微躬身,这只是个习惯性动作,表示对人的礼貌。

    要知道,对面是个太监,而文官和太监之间似乎天然的不对付。

    “广德见过何公公。”

    魏广德对何绶是有印象的,可不是何绶对他的印象那么浅薄。

    “呵呵,我说是谁呢,原来是你呀。”

    何公公尖细的嗓音响起,“什么时候到的南京城,我都还不知道,你不是去苏杭办差吗?

    哦,明白,想来是办完了,转道南京打算被京城去。”

    “正是。”

    魏广德微微点头道。

    “那你怎么在这里,走,进去听听,你回了京城,如果皇爷问起来,你可得帮我们美言几句。”

    说到这里,何绶叹口气又继续说道:“谁能想到会出这事儿,也不知道黄大人是不是真的被害了性命。”

    “黄大人应该是坏了。”

    魏广德小声说道。

    “真的?”

    那何绶刚要迈步往里走,听到魏广德的话又瞬间站定,双眼一直盯着魏广德

    “事前我和舅哥带着家丁赶往小校场,路上遭遇乱军,所以可以确定黄大人是没了性命。”

    魏广德小声解释道。

    “里面去说。”

    知道魏广德已经掺和进了此事,何绶虽然双眉紧皱,可是却微微点头,似乎如释重负般。

    魏广德想想也明白,自己和南京官场不沾边,要是事不关己,回京后大可实话实说,到时候传到嘉靖皇帝耳中到底是怎么一番说辞可就说不定了。

    可是他老丈人徐鹏举已经被套进去了,现在他也掺说是火并,因为双方并没有大打出手,仅仅是前面的士卒简单的冲突后就分开。

    大家都是军户,往日在校阅时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算不上熟人,可也不是外人,所以很快双方都选择了后撤,避免更大的冲突。

    随着诚意伯刘世延的赶到,他那边吓退一伙乱兵的消息也确定了,小校场对外的几条道路上,陆陆续续有京营的士卒进驻布防,局势才算是勉强被控制下来。

    “各位大人,刚才有哨探回来禀报,黄懋官黄大人的尸首已经找到,是振武营的人送过来的,他们说黄大人是在翻墙时摔死的,和他们无关,他们本意只是找黄大人理论欠饷之事,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误会。”

    就在大厅里众高官为这么快就控制住局势而弹冠相庆时,屋外有校尉进来禀报最新得到的情报。

    “他们把黄大人的遗体送过来了?”

    徐鹏举微微愣了愣,随即反问道。

    “是的,已经交到武德卫那边,卫指挥想问怎么处理。”

    那校尉忙道。

    “让他们派人送到黄家去吧,还能怎么处理。”大风小说

    徐鹏举马上就说道。

    这事儿就是因为黄懋官刻薄士卒引发的,要是人还活着,徐鹏举都打算上奏疏弹劾他了,死了也好,那就这么算了吧。

    其实黄懋官刻薄士卒,又何尝不是在为朝廷减轻财政负担。

    在他接任南京户部侍郎之前,北京户部因边镇供给困难答应了兵部的提请,贷走了百余万本该分给南直隶的粮钱,造成南方储备空虚已久。

    到黄懋官上任时,南京余粮只够坚持半年,而他多次上书,请求每年朝廷能从发往北方的储备中,留拨一部分救济,又被“以边防为重”的理由驳回。

    在这样形势下,黄懋官本就个性削刻,于是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严卡审计,仔细排查作假的嫌疑,另一方面尽可能拖延发放粮饷的周期,甚至还打算奏请停发给有妻者的补贴,后者是招募之初的薪酬条件之一。

    只是这份奏请如今已经被乱兵撕得粉碎,再也不可能上奏朝廷。

    他这些举措,只盯着完成上级任务,却是毫不顾忌灾年的民不聊生,不管军士的死活,又如何不招士卒的恨意,找到机会就下死手弄死他。

    实际上,在黄懋官应对各营各卫所要饷要粮之时,就不止一次喊出过“何不死人”的话来。

    特别是在南京城和周边爆发瘟疫之时,他是巴不得军士多死些,这样也好减轻户部压力。

    这次之所以强扣下振武营的军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瘟疫之下,各营都有上报死人,可唯有振武营没有,还是按照全额请求拨银发饷。

    “小校场那边,还需有大将镇场,我看不如请刘侯爷过去,暂时接管各营,也好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这时候,张鏊开口说道。

    京营围住了小校场,振武营的人被圈在里面出不来,事态控制住了,可是善后却需要极少数的人参与此事,毕竟他和徐鹏举在被围在户部公署时有些事可不好拿出来公开说。

    随着刘世延前往小校场布防,防备振武营士卒再次失控冲进街市上闹事儿,其他各衙门的人看事态已经被控制,也纷纷告辞。

    很快,守备大厅里就只剩下徐鹏举、何绶、张鏊、李庭竹和李遂,当然,魏广德也在下面坐着。

    徐鹏举和张鏊都是亲历者,何绶是皇家派到南京城来的监军,事儿也不能瞒着他,何况在南京共事多年,大家也算是自己人。

    “如何处理后续,总不能把振武营的人都抓起来杀了吧。”

    这时候,何绶率先开口道,他说这话只是为了抛砖引玉,不过却在之前从徐鹏举和张鏊的表情看出来,这二位似乎还有事儿没说清楚。

    “唉,士卒也不容易,特别是在这灾年。”

    徐鹏举这会儿却是叹口气说道,张鏊随即附和点头。

    “你那边是怎么镇住那帮乱兵的?”

    这时候,徐鹏举好像忽然想起似的,对着下面的魏广德开口问道。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