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隆万之变 > 442升,迁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杨尚书,不妨考虑下贵州西路参将俞大猷”

    就在杨博以为魏广德拦路是要举荐自家亲戚的时候,没曾想听到魏广德说出的却是旁人。

    魏广德还在那里说着俞大猷参与过的大小战事,而杨博已经抚须点头。

    别说,魏广德举荐的人倒是真适合。

    如果说以前杨博对俞大猷不甚了解的话,那么在去年大同之战后还不知道就有些失职了。

    只是这也不怪杨博,毕竟他上任兵部尚书才多久,之前离开宣大后还在蓟镇呆了不短的时间。

    魏广德还在说俞大猷的过往经历,这会儿杨博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人选。

    魏广德这会儿絮絮叨叨的,其实也是担心杨博嫌麻烦,毕竟俞大猷现在有实职,调走要经过黄光升那里,还要考虑谁接替,贵州那地方可不是谁都愿意去的,俞大猷离开了会不会闹乱子。

    不过,对魏广德来说有些麻烦的事儿,其实如果兵部做出决定,不过就是几份公文的事儿。

    当然,也不是下公文就了事,毕竟需要选拔出将官接替俞大猷,这其实才是最麻烦的。

    摆手打断魏广德的话,杨博开口说道:“你举荐俞大猷这事儿,我知道了,兵部会尽快商议此事。”

    说道这里,杨博忽然笑道:“如果有俞将军坐镇万安的话,江西还真就固若金汤了。”

    他这话,其实也表现出他对俞大猷的态度,这个人很难打,是大明朝这会儿难得的武将,特别是当初俞大猷还在浙江担任总兵时,经常率领水师出海剿倭,将大部分倭寇拦阻在海上。

    这也是嘉靖三十六年之后倭寇进攻明显南移,向福建、广东发展的原因。

    不过这几年嘛,浙江、福建和广东持续遭到倭寇袭扰,虽说胡宗宪报告是王直残部报复,但不得不说俞大猷被治罪导致水师无力出战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杨博说完后,冲魏广德拱拱手,随即迈步往前走,回兵部衙门去了,他身后的侍郎等兵部官员在两人说话的时候也在思考魏广德举荐之人,都是觉得这个推荐还不错,所以都笑吟吟冲他拱手后追着杨博去了

    魏广德目送他们里去后,也赶紧往左阙门去,今日那里可是御宴,招待藩王府和海外藩国使团。

    万寿圣节当日,众多仪式先后举行,不过每年如此,所以并没有出现什么岔子,礼部操办的还很不错。

    万寿圣节后第三日,朝堂重回正轨,该处理的公务也要开始处理,而内阁阁臣和六部九卿再次被召入西苑。

    “今之九边,大率以蓟镇为重,盖腹心既安四肢自无可虑,今虏止是永邵保兀慎摆腰三部兵寇大同镇川堡,而其酋俺答黄台吉把都儿及土蛮等潜形不露,窃恐其谋窥蓟镇伏承宸虑,臣谨以六事献。

    一请先敕边臣,逐大同之寇,坚壁清野以固其守,设伏出奇以挫其锋,分精兵以捣其巢,简恶少以邀其马,使贼不得近蓟镇;

    一御贼必先独石哨探”

    今日众臣进入永寿宫后,嘉靖皇帝直接拿节前谕旨问话,问杨博兵部对边镇的策略。

    而杨博在昨日就已经去了内阁,和严嵩及徐阶进行过商议,基本算是定下六条策略,现在不过是拿出来念一遍,以宽帝心。

    等杨博说完,嘉靖皇帝皱眉问道:“兵部虑俺答部今秋欲进兵蓟镇,可有把握?”

    “陛下,此前虏数万在宣府及大同寇边,其他边镇毫无动静,宣府副总兵马芳曾率部袭击入寇鞑子,发现并非俺答汗精锐.”

    杨博急忙答道。

    其实,这一时期,明军虽主守,但也不是一味防御,也有将官敢于出兵攻击兵临城下之敌,只不过战绩不佳,自然也不会往上报。

    而且,如果不是俺答部尽出,只是少量鞑子骚扰,明军在有优势的情况下还是敢战的。

    战绩不佳,其实主要原因还是明军军中骑兵不足,即便取胜也很难阻拦鞑子北逃,没有首级,将官说什么也很难被认定,甚至还会被扣上虚报战功的罪责。

    如果鞑子大部杀来,明军虽多但分散在各处军堡他哪能不知道皇帝的意思,想想李贤现在的年纪,宣府总兵官看来是要换人了。

    之前兵部就有人想要把马芳调往蓟镇,不过被他拦下,毕竟宣大是京师西北屏障,位置极为重要。

    如果俺答汗以后的目标从宣大转向蓟镇的话,倒是可以考虑此事。

    旨意宣读完,嘉靖皇帝坐在御座上看看众人开口问道:“各部还有事吗?”

    召集这么多人说了这么久,嘉靖皇帝有点乏了。

    其实今日召人入宫,主要就是说说边镇的事儿,如果没事儿就该让他们走人了。

    这时候,兵部尚书杨博再次出列奏道:“陛下,万安守备一职,兵部已有人选。”

    “何人?”

    嘉靖皇帝看着杨博问道。

    “贵州西路参将、指挥佥事俞大猷。”

    杨博答道。

    听到这个名字,严嵩又一次皱眉,倒不是因为魏广德,因为魏广德给他的小册子上并没有俞大猷的名字,而他记起以前胡宗宪送来的书信里提过。

    这个人,当初本该是被治罪的,可最后被陆炳用条件给换走,之后又因为在大同立功得到升迁。

    那个时候,严嵩就意识到对于俞大猷,只能尽量打压,所以当初兵部叙功的时候他就一直压在俞大猷的封赏。

    没想到,今日在御前,杨博又提到此人。

    在皇帝面前怎么打压?

    严嵩意识到怕是无法阻止此事了,若是兵部上奏,他在内阁还可以拦下来。

    想到这里,严嵩虚眯着眼看了看杨博。

    “俞大猷?”

    嘉靖皇帝嘴里念叨一句,似是想起人来,问道:“就是那个在大同立功的俞大猷?”

    “正是。”

    杨博答道,“之前俞大猷上任贵州后,快速平定几股叛乱,现贵州西路已经安定。

    此次闽广流贼侵扰江西,兵部商议后觉得,调俞大猷坐镇万安实为万全之策,且俞大猷熟悉山野作战,若大军进剿,俞大猷可督军自西向东攻打反贼。”

    “内阁怎么说?”

    嘉靖皇帝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是看向严嵩和徐阶。

    没有和徐阶讨论,严嵩就出列道:“俞大猷战功不俗,当可胜任此职,只是他本就是福建人,这.”

    严嵩话说道这里,忽然感觉不好,自己理由没找对。

    他是用文官的规则说的这话,就是文官是不能在家乡任职的。

    万安处于江西和福建交界处,虽不属福建,可先前杨博可说了要让俞大猷派兵进剿反贼,那不就进福建了吗?

    只是,话说了一半才发现,俞大猷是武职,武职可没有这个说法。

    “阁老所言差矣”

    果然,杨博在严嵩顿住的时候马上就出言反驳,而徐阶则用略微诧异的目光看着严嵩的背影。

    很少见,严嵩会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

    不过很快,徐阶心中就有了自己的猜测,年纪大了,精力不济,考虑不周。

    这,是身为内阁首辅致命的缺陷。

    想到这里,徐阶向其他人看去,果然发现许多人看向严嵩时,目光中都露出惊讶之色。

    严嵩先前的说辞不占理,在杨博的反驳中自然找不到话来应对,而他一时也想不到理由阻止此事。

    或许,如果是兵部上奏,他在内阁还可以让严世番出主意,想到阻止选调俞大猷的理由,可在御前,在这个时候,他是真的想不到该说什么拦下此事

    看到杨博说完后,严嵩只是沉默不语,嘉靖皇帝也做出了决定,当即说道:“指挥佥事俞大猷充参将任万安守备,分守江西南赣等处。”

    嘉靖皇帝的话自然是一锤定音,严嵩也没想要再阻拦,主要还是找不到理由。

    等众人退出永寿宫后,杨博还很是兴奋,今日兵部的提案全部御前获得批准,他急着回兵部宣布此事,之后的流程还要尽快完成。

    严嵩走在后面,看着前面疾步而走的杨博,眼神里透露出一丝怨恨之色。

    没拦住俞大猷改迁其实也无所谓,出宫以后严嵩心里就有了计较,回头争取把江西也纳入胡宗宪管理就是了,俞大猷在胡宗宪手下做事,还怕找不到理由摆布他。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