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逐鹿南北朝 > 第074章 试探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杨禹微笑点头道:“是民政,但在我看来也是税政,宋先生精通经史,当清楚前朝没少出台打击豪强兼并土地的政令,然这些政令真抑制住豪强兼并土地的行为了吗?秦汉两朝,朝廷皆有规定,五大夫受田不得多于二十五顷,列侯不得多于九十五顷,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豪强可以隐报,可以诡寄,以各种手段变相兼并土地,朝廷可奈之何?最终豪强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朝廷的财税越来越少,国库空虚,灾年一至,无力赈济,百姓揭竿而起。回到土地兼并一事上,豪强为何要兼并土地,当然是为了逐利,常言道,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历朝历代,皆单纯将税赋视为维持朝廷运转所需,最多也就是有余钱时赈灾,这其实是过于片面了。在我看来,税赋并非越少越好,因为税赋除了用来维持朝廷运转外,其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用来促进生产发展和保证社会尽可能的公平,首先,好的税政本身就应该具备一定的抑制兼并的功能,即便兼并最终难以避免,也要保证税赋不因兼并而减少,如此国家才有转移支付的能力,所谓的转移支付,简单来说就是富者应多交税,国家再用这部分税收来给贫者提供帮助。如果一个国家的税政缺少了这些功能,即便再贤明的君主,也避免不了王朝走向灭亡。”

    杨禹的话掷地有声,其实这其中的道理不难懂,大家都是一点即明,但历代在这一点上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官僚士绅本身就是兼并土地最多的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置国家存亡于不顾。

    杨禹的一番话,让宋茂等人沉默了,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自古以来,皇帝要依靠官员治理天下,因此便要给官员一些特权,其中很重要的一项特权就是免除税赋,而官员有了这项特权,又免不了要兼并土地,兼并到最后,必定会造成大量普通老百姓失去田地,难以生存,国家的税源也因此枯竭,难有作为。于是反旗四起,王朝更替,汉末便是这个样子。

    如果汉末不是土地兼并过于严重,民不聊生,便不会有黄巾军起事。

    朝堂上的争权夺利什么时候都有,没有黄巾军起事,朝堂上的争权夺利就算严重些,也不至于天下大乱,祸患绵延至今,以至夏华几乎亡国灭种。

    作为这些深刻的苦难的亲历者,宋茂这样的大儒不由得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之中。

    杨禹没有直说应该怎么做,其实他每次昏迷后所到的那个世界虽然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但肯定不能照搬,这方面杨禹自己也还在思考,他现在把这命题抛出来,用意是由着这些精英先思考,看看有没有人能想出更适合的办法,总之,他还没有肤浅到以为自己一声命下,便能改变一切。

    不管什么时候,每一样大政的推行,都必须先让大家形成一个共识,有了共识作为基础,政策才可能推行下去,否则你有多强硬,所承受的反弹就会有多强烈。

    就像当初的王莽,他所推行的新政其实极有创造性,颇有点穿越人士的风格,其初衷也确实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好,但这些新政实施下去后基本都走样了,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王莽这个新朝的开国之君也因此成了亡国之君。

    杨禹提出这个命题,就是希望宋茂这样的人去反思,然后以他的声望、他的影响力,把他反思的结果慢慢推动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才有可能在政策层面推行

    当然了,如果连宋茂这样的人反思的结果都是保留官员士绅所有的特权,那么一切免谈,杨禹绝对不会再去引爆这个雷,因为那只会和王莽一样,得到一个相反的结果。

    宴席过后,上榜的三十人,并没有立即放官,杨禹是让他们跟着自己和杜恒学了一个月,才放他们到止是第七军,各军都缺,眼下离秋收还远着呢,之前搞来的粮食,能支撑到四月底就不错了。

    杨禹有些为难地看了看杨子安等人。

    杨子安一脸发苦地说道:“秦州境内能征调上来的粮食基本都征调完了,再想像上次那样派军队外出抢掠也不太可能了,一来会影响春耕,得不偿失,二来有了上次的经历,四邻之敌都加强了边境的管控,小股兵马过去劫掠的做法也行不通了。”

    说到这个事,跟在后面的魏玄、韦典也都不禁愁眉不展,杨禹也是搜肠刮肚的想了许久,然后说道:“实在不行,春耕过后,让各军团把大部分耕牛也给杀掉作为口粮吧。先撑到秋收再说,大不了将来再去买再去抢,总之,只要能坚持到秋收就是胜利。”

    杨子安摇头道:“只怕把所有耕牛都杀了,也不足以撑到秋收。”

    眼看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了,杨禹只得一咬牙,把魏玄叫到一边,单独对他说道:“老魏,你让嘲风立即动起来,发动当地百姓,检举豪绅大户的不法行为,不管胡汉,确实有罪的,让官府没收田地家产,男丁充军,妇孺随军。没有罪的,也要敲打一下,让他们把粮食牛羊卖给官府,我就不信秦州真就筹不出一点粮食来了。”【1】

    【6】

    【6】

    【小】

    【说】

    之前杨禹让魏玄物色人选,成立一个叫“嘲风”的组织,安插到各郡县去,监察各郡县的情况,防止有人作乱。毕竟秦州原来是羌人在统治,且各游牧部族人口占了半数以上,对这些人杨禹不得不防。

    魏玄有些迟疑地说道:“明府,兹事体大,若真这么做,只怕会激起民变啊。”

    “若非万不得已,我也不会出此下策,你放手去做吧,我会传令各军做好应变准备,谁要是敢叛乱,立即以雷霆之势灭了他。”

    这实际就是要搞一次打土豪,分田地,那些豪强有几个没有不法行为的?真没有那你最好也要捐些钱粮。否则秦州垮了,留着你资敌吗?

    本来秦州初定,百废待兴,杨禹真不想这么干,不过这样也好,一来是为了筹粮,二来嘛,也可以对秦州彻底梳理一遍,削弱一下地方豪强的势力,尤其是那些少数部族的势力。

    杨禹对这些少数部族倒没有多少的偏见,但他们由于生活习性使然,过惯了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注定了他们比较缺少向心力和忠诚度,很容易改附于强者。

    因此,若不削弱一下,将来外部强敌入侵之时,这些少数部族很可能便是最先反叛的群体,给秦州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

    这事情各州县同时展开,难免会出现一些叛乱,但杨禹现在可是整整拉起了十万大军,在提前做好了应变准备的情况下,就不信还有谁能让秦州变天。

    魏玄见杨禹心意已决,加上确实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便也没有再劝了。

    吩咐完这件事后,杨禹在李当归和罗铭的引导下,继续察看了第七的营区。

    天水一带山青水秀,但也有很多黄土塬,第七军的驻地便位于城外的黄土塬下,春耕前的两个月,士兵们在黄土塬上开挖出了一排排的窑洞,开挖出来的黄土又用来填平校场,硬是在窑洞前填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校场,用作军事训练。

    当初与西秦作战时,俘虏了不少敌军,这些俘虏被分到各军管束,第七军分到了五百多人,正一边从事体力劳动,一边进行汉化教育,表现好的,将来才有机会加入军队,或成为自耕农。表现不好的那你就只能一直在军垦农场劳动了。

    由于大人都垦荒去了,营地里只剩下一些妇孺,老人其实也没闲着,都在做些纳鞋底、补衣服、烧水煮饭的活计。

    孩子们多数还太小,实在做不了什么,多数在校场上乱窜,有的甚至跑到外头去抓虫子,玩泥巴。

    杨禹看了不由得停下脚步问道:“你们第七军的学堂怎么没有办起来吗?”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