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灵将之说 > 第601章 亡蜀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建,圣唐末年至道宋时期,圣唐一族前蜀开国皇帝,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任利州刺史,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并被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

    唐天复七年(907年),圣唐王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前蜀自王建割据称帝十二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使前蜀成为当时社会最稳定的天下富国和强国。

    王建死后,群臣奉皇太子王宗衍在王健灵前继皇帝位,改第二年为乾德元年,尊王建为高祖皇帝,为避圣讳,王宗衍去了“宗”字,改名王衍。

    前蜀高祖王建一共生有十一子,王衍排行最末,在所有儿子中,王衍长相最为特别,据说长着一张大嘴,垂手超过膝盖,侧目能看到耳朵,且颇有学问,能写一些虚浮艳丽的诗词。

    起初王建次子王元膺(王宗懿)为太子,后因谋反被王建贬为庶人,此时,徐贤妃得宠专权,王建又老弱糊涂,徐贤妃与宦官唐文宸叫看相的人上书说,王衍的长相最高贵,又婉言劝说宰相张格赞成,于是,王衍被立为太子。

    王衍继承了皇位后,徐太后和徐太妃姐妹也因王衍而贵,贪婪的嘴脸立刻暴露无遗,二人在宫中公然卖官鬻爵。

    消息一传开,举国轰动,那些有钱无权的人士,便开始大肆活动,而王衍不学无术,整天和一大帮太监混迹在一起,不理朝政,大权紧握在老娘与老姨的手里,在太监中,尤属宋光嗣、宋光葆最为得势,人称“二宋”。

    王衍喜欢玩,屁股一会儿也坐不住,嫌宫中不好玩,便派人大造宫殿,名称也起得天花乱坠,什么太清、迎仙、降真、蓬莱、飞鸾等等。

    大臣们都知道,皇帝只知吃喝玩乐,怎么能坐得了江山,还不如趁机捞点油水,于是,都想哄他高兴,不是溜须拍马,就是刻意奉迎,一伙人成天在宫中花天酒地,打情骂俏,好不热闹。

    王衍的干兄弟王宗俦看不过去,在宴中哭劝王衍要以江山为重,不要再这样胡闹下去了。

    还没等王衍斥责,一群人立刻围上来辱骂王宗俦;王衍见怪不怪,任由王宗俦号陶大哭。

    即使朝中那些正人君子,看到皇帝这般模样,也只能摇头叹息,懒得多嘴了。

    于是,在王建死后,不学无术,吃喝玩乐很在行,治国理政是一窍不通的王衍,他当了七年皇帝,蜀中政治腐败至极,老百姓被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逼得生不如死。

    留经来洛阳朝见的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力劝李存勖伐蜀,说:“蜀地富民侥,获之可建大利”。

    星历923年,李唐大军攻人汴梁,朱金末帝朱友贞自杀,而李存勖胃口很大,得到中原后仍不满足,又听高季兴说王衍是个昏君,便有了吞掉蜀地的想法。

    为了进一步摸清王衍的底细,先派客省使李严出使蜀中,李严拉大旗做虎皮,先吓唬王衍,他在朝见时,向蜀中人士大夸李存勖的赫赫武功:“吾皇邺下绍唐,即出郓州,扫破残梁余孽。缚王彦章于马前,诛朱友贞于汴城。伪金遗兵三十万,尽解甲束手。吾皇地尽陇凉、东开海疆,闽越臣属,辽国惧伏,四海之内,莫敢不臣。敢不臣者,大唐铁骑三十万迸力兼昧,荡扫无遗。”

    大太监宋光嗣不屑一顾,质问道:“请问李君,近闻辽国坐大,以贵主之力,能无惧乎?”

    李严大笑:“辽国化外夷服,岂当吾扫?在我唐皇帝看来,辽国不过就是一只虱子罢了,大唐雄师百万,什么时候怕过辽国?”大风小说

    宋光嗣哑口无言,众人面面相觑:朱金居然被灭了,下一个会是谁?

    李严清楚,这些人都不太了解中原的形势,而且那个草包皇帝王衍还以为他在吹牛,于是,他急忙赶回洛阳向李存勖汇报说:“王衍是个花花公子,蜀国只知吃喝玩乐,不屑天下大事,对于李火的进攻,并不在意,继续游山玩水,一心想着寻花问柳,直到听说李火大军入境,吓得六神无主,忙问属下有何破敌之策。

    这时,一位大臣安慰道:“皇帝您不要怕,我们有军队十万,况且扼守险要,几万李火军岂能对我们构成威胁?”

    王衍才稍微安下心来,命王宗勋、王宗俨、王宗昱三位王爷领兵三万迎李火大军。

    结果,三人被李火大军一路追杀,溃不成军。

    王衍闻讯,啥也不想了,只顾玩命往成都逃;一些文武大臣见势不妙,卷着金银财宝,该跑的跑,该逃的逃。

    王衍逃到成都城外时,见有文武大臣与嫔妃们出城拜迎,觉得安全了许多,便又心生寻欢作乐之意,窜到嫔妃中翩然人城。

    王衍高高踞坐殿上,跷着二郎腿问:“该怎么击退强大的李火大军啊?”

    下面都是一帮庸才,哪有什么主意,都低头不语,心想:“想活命,就投降吧。”

    李火大军势如破竹,一直杀到绵州,李存勖写信劝王衍尽早投降。

    王衍年纪轻轻,眼看大势已去,为了保全性命,甚至还想着投降后能被封个一官半职,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他便选择了放弃抵抗。

    魏王李继岌到达成都时,他便绑缚着棺材,领着文武百官,到七里亭去请求归降李火皇朝。

    925年十一月,后唐军进人成都,前蜀灭亡。

    李存勖灭了前蜀后,命令王衍举族迁至洛阳,接受“封赏”,王衍傻乎乎的,心想做不了皇帝做个万户侯也不赖嘛。

    李存勖对于王衍的归降,感到很高兴,他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兆头,预示着自己霸业可成。

    于是,李火庄宗李存勖下诏王衍,表示我接受了你的归降,并且今后不会亏待你,此诺日、月、星辰可鉴:“固当列土而封,必不薄人于险,三辰在上,一言不欺!”

    王衍见到李存勖的圣旨后,放下了那颗悬着的心,他“率其宗族及伪宰相王锴、张格、瘐传素、许寂、翰林学士李?F等,及诸将佐家族数千人”,向东而行,打算前往封地生活。

    亡国之君的路,注定很长,很艰难,王衍刚行至秦川驿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当时本应在魏州平叛的李嗣源,反过来成了“叛军”的领袖,起兵造反了!

    李存勖又惊又怒,他决心御驾亲征,讨伐李嗣源。可在出行前,他又顾虑刚刚归降的前蜀君臣,万一趁机发动旧部起兵,那很可能给他的后方造成很大的破坏,因而他又纠结起如何处置王衍一行人了。

    伶人景进看出了李存勖的忧虑,他进言道:“此时陛下当务之急,应当是平定李嗣源,王衍家族人太多,为防不测,不如趁早断绝后患。”

    李存勖心里有了决断,他传下旨意:“王衍一行,并宜杀戮。”

    庄宗在诏令上已经盖上印章,只要传旨的宦官向延嗣将诏令带过去,那么,前蜀君臣数千人的命运,便难逃一死。

    在此危难关头,张居翰发现了诏书中的内容,他认为既然庄宗先前对着日月星辰许誓,给王衍君臣富贵,如今又出尔反尔,会招致不祥,也会影响到唐庄宗的声望,因而他揩去“行”字,改为一“家”,将诏书内容改为了“王衍一家,并宜杀戮”。

    传旨的人不知道其中的改动,他以为这便是君王旨意,如此一来,张居翰冒着生命危险改动这一字,便救下了“时蜀降人与衍俱东者千馀人”。

    向延嗣到了长安,向还在等着“封赏”的王衍宣布了李存勖的旨意。

    张居翰私改诏书本是不可赦的死罪,只是由于李存勖在讨伐李嗣源的过程中失利,兵败被杀,继任的李嗣源无意纠结此事,故而此事也算已成定局,就此了结。

    而王衍听后吓得大哭,其母也哭得死去活来:“说好的要让我们活命,为什么要赶尽杀绝?”

    李火皇朝同光四年(926年)三月,王氏一族尽数被灭于秦川驿小】

    【说】

    李火皇朝天成二年(927年),李火皇朝明宗李嗣源追封王衍为顺正公,以诸侯的礼节下葬。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