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神唐纪元 > 第一百一十四章 内观(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五子搬运决已经在藏玄鼎放很久了,徐诞一直没有修炼。

    如果没有这次事情,可能会继续放下去。

    这次为了修炼天意四象箭,徐诞不得不翻出来,首先看的是内观法:“内观者何?观己不观物,观内不观外者也。吾有观心之法,一念不生,如持盘水湛然常清焉。吾有观天之法,终日静坐,默朝上帝焉。吾有观鼻之法,常如垂丝鼻上,升而复入,降而复升焉。

    内观之至,则气入泥丸,神超内院矣...”

    书中的内观便是进入炼神的基础,以净心为本,绝想为用。用观心法排除杂念,观天法以修静定,观鼻法以调气息,三法合炼,即可登临内观境界。

    内观,是道家的修心法门,有两种意思:

    一者观心,指的是扫除内心杂思妄想,静心明道乃至悟道成真。

    二者内视。《千金要方》有云:“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古乐器)。五色了了分明,勿辍(停)也。”

    内观一词也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但有书记载,先秦之时便有此一说。

    可惜秦始皇焚书坑儒,以致诸多道家典籍缺失,唯有子书系列里面尚可看到先秦以前道家的观心修炼法。

    《列子·仲尼篇》里面有记载:“列子好游。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欤?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

    其实,历朝历代里面,对内观之道多有注解,尤以《太上老君内观经》为最。

    《太上老君内观经》曰:“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常存。”

    又曰:“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寻思,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仙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这些话,将内观之道解释得十分清楚。

    徐诞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有一段时间看小说对观想法产生兴趣,所以打算尝试一下,可惜没什么用。

    如今看到五子搬运决上的观想法,昔日看过的书的内容,蓦然浮上心头。他从来不知道自己记忆力有这么好,要知道,他以前看书可都是看过即忘,比鱼几秒钟记忆还不如。

    不只道家有内观,佛家也有。

    佛家的内观,是一门古老的禅修方法,只是长久失传,直到被释迦牟尼发现,才又兴起。

    其内观之意,是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说是可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痛苦、实践真理、体证涅盘。

    抛去其中宗教思想,其实和道家差不多。也是,大道殊途而同归,不管你喜欢中医还是西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医好病。总不能是你闲着没事,想尝尝中药还是西药的味道哪个比较苦,哪个比较好吃。

    徐诞将五子搬运决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又翻回去,仔细看起内观法门。

    将其中要点全部记住,就盘坐床上,修炼起来。

    五子搬运决内观法乃是三法合炼,也就是观心观天观鼻一起修炼。观鼻,一般是让意念集中,撇去种种杂念,好进入无思无想的境界,但书中记载的观鼻法却不只如此。它有寻常观鼻法的意思,又有调整呼吸的方法,主要是让呼吸变得若有若无,达到胎息境界,也是后面修炼胎息朝元的基础。

    徐诞以前也练过观鼻法,只不过和五子搬运决里面记载的不一样,就是眼观鼻、鼻观丹田,将注意力集中在三点一线。

    只要不乱想,心很快就能静下来。

    如果修炼的时候,你脑子里面还在想美女、美食、美事,还在想金钱、权力,这也想那也想,左想右想,东想西想,乱七八糟想,要能静得下心来才怪。

    古代帝王为什么大多不能长寿?就是欲望太多。

    你想三宫六院,美人多多;又想权倾朝野,威压天下;还想国富民安,风调雨顺;更想及时行乐,享尽天下美食美酒。如此还想长寿,未免也想得太多了点。

    徐诞穿越而来,离开故乡,心里反而少了一层束缚。

    不用再想怎么赚钱,怎么生活。也不用再顾及他人目光,怎么做就怎么做。

    所以修炼起来,很快就进入一念不生,一念不起的忘我境界,鼻中自然呼吸也慢慢变得绵长,差一点就进入胎息境界。

    观鼻法是调整呼吸,而观心法则是排除杂念。

    五子搬运决里面记载,观心,又名观空,有五种境界:

    一为顽空。虚而不化,滞而不通,阴沉胚浑,清气埋藏而不发,阳虚质朴而不止,其为至愚者也;二为性空。虚而不受,静而能清,惟任乎离中之虚,而不知坎中之满,扃其众妙,守於孤阴,终为杳冥之鬼,是为断见者也。

    三为法空。

    动而不挠,静而能生,块然勿用,於潜龙乾位,初通於玄谷,在乎无色无形之中,无事也,无为也,合於天道焉,是为得道之初者也。

    四为真空。

    知色不色,知空不空。

    于是真空一变而生真道,真道一变而生真神,真神一变而物无不备矣,是为神仙者也。

    五为不空。天者高且清矣,而有日月星辰焉;地者静且宁也,而有山川草木焉;人者虚且无也,而为仙焉。三者出虚而后成者也。一神变而千神形矣,一气化而九气和矣,故动者静为基,有者无为本,斯亢龙回首之高真者也。

    话说得这么玄奥,其实简单来讲,就是让脑子不要去想东想西,控制住自己肉身血气和精神旺盛所带来的欲望,使精、气、神,三者归一。

    可说实在,想做到这些,很难;能够做到这些的人,很少。

    毕竟,人食五谷杂粮,便有七情六欲。

    春天来了,动物都嗷嗷叫,何况是人。但只要控制住本性里面的这些东西,使精气收敛,神魂安定,元气纯净,便会有种种好处。

    不用说修仙或者其它,普通人只要能控制住内心的欲望,元阳不泄。

    一段时间,虚耗的身子便能转好;百日之内,虚弱的身体也能慢慢恢复,元气变得充足,说话有力,再不需要天天泡枸杞。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