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 第39章 帝王异象,东林党灭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国策!

    免除赋税。

    内阁拟旨,皇帝加盖玉玺,成。

    消息如风暴,从京城席卷至国朝大地。

    无数百姓声泪俱下,高呼陛下万岁。

    士子们弹冠相庆,各地举办诗文,歌颂陛下恩德。

    史官们是最忙碌的。

    陛下刚登基不过两月。

    留笔的事不能完全记录,就造成佐证不足,无法对陛下恩德充分彰显。

    根据陛下起居注进行编撰,不能表现陛下在大事上的乾坤独断。

    赈济蓟辽百万灾民,建造京师附城的“福城”,倒是能大书特书。

    可赈灾尚没有结束,万一后面赈灾出了岔子,与史官笔下不同,那么,比诋毁陛下的问题还要严重。

    徽州、西山的事。

    倒是够大。

    可不能轻易书写啊。

    甭管此事正确性得到了国朝万万百姓的认同,可那惨死西厂、锦衣卫刀下的百万亡魂,杀戮气息太重。

    是功是过,还是等后世史官和百姓去评断吧。

    大事不能写,小事写了没意义。

    史官们愁的头发大把大把的掉。

    最后。

    灵光乍现。

    为陛下炮制个异象!

    古人言:“不凡之子,必有奇生。”

    把陛下塑造成谪仙人,下凡来拯救黎明苍生,所有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了。

    至于说徽商、晋商,为何没被拯救?

    那很简单。

    徽商、晋商,与异族们勾勾搭搭,属于背叛国朝的行为。

    既然如此,徽商、晋商已非国朝之民,送他们去死,才是拯救!

    很快。

    史官们动了起来。

    有人去找了陛下降生时的老太监老宫女们。

    有人去找了那些在京城常年居住的老人们。

    有人去找了陛下幼时的奶妈和随侍的太监宫女。

    有人去到了陛下曾经就藩的封地,找到了王宫里的人,也找了住在王宫不远的百姓。

    有人去了偏远地区,寻找数辈子没离开的农户!

    施展“言术”引诱,描绘出陛下降生时、成长时的种种不寻常。

    但令史官们没有想到的是,往往只是说了个开头,接下来就是各种滔滔不绝、光怪陆离的“异象”诞生。

    组合起来,仿佛来到了神话时代。

    史官稍加“润色”,陛下的完整“异象”,被呈入皇宫。

    朱由检看完,嘴角不停地抽搐,在后世面对高考语文作文“三手”,都没这么胡扯。

    “陛下降生时,皇宫上空有龙凤腾空,国朝各地有麒麟、貔貅、白泽等上古瑞兽出现!”

    “陛下降生后,身有金光笼罩,只有泰昌帝和太后能靠近!”

    “陛下一岁能走两岁能言三岁能熟读圣贤文章!”

    “陛下年少就藩时,曾有附近百姓,看到真龙在渊之异象!”

    “陛下就藩后,藩地连年风调雨顺,百姓们安居乐业!”

    “陛下离藩入京途中,百姓们看到了真龙腾飞九万里,巡游国朝万里疆土的盛况!”

    “陛下登基时,百姓们眺望皇宫,似是看到了戴着冕冠身着龙袍的陛下,漂浮在空中接受文武百官跪拜,如谪仙在世!”

    大异象是这样。

    用来佐证的小异象无数。

    从出生到成长至今,可谓是三天一个小异象,五天一个大异象,逢年过节整个国朝异象纷飞。

    有这想象力,搁到后世在某茄写个小说,绝对比那些扑街作者火。

    累了!

    毁灭吧!

    朱由检看麻了。

    但史官留笔,皇帝不能轻易更改,况且都是夸自己的,随风去吧。

    ……

    举国欢庆之下。

    暗藏波涛。

    东林党重要官员以各种理由,抵达了京城。

    与党内元老韩?p相会。

    等人差不多齐了。

    韩阁老以“迎娶第十房小妾”为由,把东林党人聚在一起。

    并特别邀请了叶首辅和叶成昌。

    韩府上下。

    热闹非凡。

    东林党人相互寒暄。

    彼此眼神交流时皆带着深意。

    然后了然的大笑出声。

    为喜宴增添喜气。

    “叶首辅到!”

    “叶部堂到!”

    叶首辅父子联袂而来。

    众多东林党人纷纷起身,而后行礼表达敬意。

    东林学院在国朝这二十多载的发展,离不开这棵参天大树。

    尽管这棵大树腐朽了,但曾遮风挡雨的恩情是在的。

    “哈哈哈,进卿!”

    身着大红喜服的韩阁老满脸笑容前来迎接,爽朗道:“快随我入主厅,您今天必须要主座!”

    迎娶小妾。

    本就与正妻的正式隆重不同。

    同僚能来是情分,不能来把礼送上则是本分。

    何况这是第十房小妾。

    叶首辅屈尊降贵前来,坐在主位也是理所应当。

    “虞臣竭力相邀,众多友人又在此等候,我自然不能拒绝!”

    叶首辅被三儿子搀扶着,佝偻着躯体,摆摆手道:“今日,是虞臣你的大喜之日,我岂敢越居主座,待会随便找个位置坐下,尝杯喜酒即可!”

    “以进卿的身份,怎么能随便找个位置坐,主座坐,一定要是主座坐。”

    韩阁老上前,拉住叶首辅的袖袍,朝着主厅主座走。

    但没走两步,就被叶首辅以巧劲给松开了。

    就近坐了下来。

    “虞臣,大喜之日事多且忙,不必在意我,就这样吧!”

    叶首辅坚持道。

    人已落座。

    再将其拉起是不合礼节的。

    韩阁老无奈拱了拱手,自是离去了。

    事情。

    总要等喜事落定后才能谈及。

    不急。

    宴桌上。

    叶首辅携子落座。

    其余六人则不约而同地站起。

    “学生钱谦益,见过老师!”

    “学生温体仁,见过老师!”

    “学生周廷儒,见过老师!”

    “学生梅之焕,见过老师!”

    “学生程嘉燧,见过老师!”

    “学生黄宗羲,见过老师!”

    凡东林学院学子。

    面对党魁皆以学生相称。

    钱谦益等六人丝毫不敢怠慢,毕恭毕敬,在礼仪上挑不出半点毛病。

    “受之(钱谦益字)、长卿(温体仁字)、玉绳(周廷儒字)、彬父(梅之焕字)、孟阳(程嘉燧字)、太冲(黄宗羲字),你们都是东林的栋梁之材,无需多礼!”

    叶首辅清晰叫出六人的字,感慨道。

    执掌东林三十余载,看到这些年轻脸上的沟壑、两鬓的斑白,才觉得自己真的很老了。

    钱谦益六人正襟危坐,从身体到精神全紧绷着,看上去,像是随时冲锋的前线兵卒。

    “我很可怕吗?”

    叶首辅摇摇头,笑道。

    依稀记得,当初他面对老师时,也是这般战战兢兢的,一刻不敢疏忽。

    不过。

    都忘记过去多少年了,连老师也仙逝快二十年了。

    内阁政务繁忙,始终无暇去老师墓前拜谒。

    若能活着卸职归养,回福州前,当拐道去见一见老师的。

    “老师如春风和煦,可我们久闻老师事迹,深感钦佩,心怀敬仰,不由自主地这样。”

    钱谦益硬着头皮答道。

    此次入京意欲针对的大人物,忽然坐到身边,这太惊悚了。

    “学院内流传的,是我的什么事迹?”

    叶向高饶有趣味问道。

    很多年未回东林学院,虽是东林党魁,可对学院确实陌生了。

    “学院内的学子,皆会学习老师在面对万历帝时的步步为营,学习老师面对泰昌帝时的循循善诱,学习老师面对天启帝的运筹帷幄。”

    钱谦益恭敬道。

    汗水逐渐从额头渗出。

    这种温声细语的交谈压力山大。

    “就没有关于我和当今圣上的吗?”

    叶首辅若有所指道。

    瞬间。

    钱谦益六人脸上皆浮现出尴尬之色。

    以东林的消息渠道。

    不出门可知天下。

    学子们没什么事,就聚在一起,针砭时弊,讨论国朝大事。

    陛下已登基这么久,东林学子可没少“议论”,捎带着,面对新君表现不佳的党魁,也进入了“议论”之列。

    “看受之的表现,是有我和陛下的事迹,而且,不是特别好的!”

    叶首辅直截了当道。

    钱谦益六人更加尴尬,但又不敢否认,面对魁首要诚实,是东林学子起码的礼仪。

    “东林中,对我,对朝廷,对陛下的意见,很大吗?”

    叶首辅叹息道。

    尽管是在问,可心底却早有答案,但听不到东林学子亲口回答,是不死心的。

    “回老师的话,学子们觉得您年老了,心力憔悴之下,有点不太能做到身为魁首的责任。”

    钱谦益咬着牙,艰难道:“而朝廷,对在天启帝时期,被阉党陷害羁押的惠世扬、刘宏化、解学龙等东林忠良,迟迟未能释放,有点不太满意。

    当今陛下,纵容西厂、锦衣卫,在徽州和西山实施暴行,东林学子无不痛心疾首,似乎,残暴了些!”

    有点不太能!

    有点不太满意!

    似乎!

    很委婉的措辞。

    但在场的人都不是傻子。

    不妨说明白点,党魁不配,朝廷不公,皇帝残暴!

    “我明白了!”

    叶首辅放下了心头执念,解下了腰间代表东林魁首的玉佩,交到钱谦益手上,轻松道:“既然如此,请受之将玉佩代为转交给新郎官,我略有不适,就先离席了!”

    叶首辅携不情不愿的三儿子走了。

    钱谦益六人看着魁首玉佩,不禁有些眼热,但眼热之后,就意识到事情严重性。

    没等逼宫。

    叶首辅主动交出了魁首之位。

    这代表叶首辅看出了众人入京的打算,没有揭穿为彼此留下了体面。

    魁首能做到这种地步,钱谦益六人觉得有些惭愧,实在是坐不下去了。

    唤来韩府大管家,把魁首玉佩的事嘱咐后,匆匆离席。

    庭院宴桌过百。

    没人会注意一桌的空缺。

    而就在钱谦益六人离开韩府后,锦衣卫、西厂,以及东厂的人,撒开人手包围来这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