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 第99章 为国之心,文武变化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到兵部了。”

    叶首辅无视同僚的愤慨,轻笑道:“尚书朱燮元,左侍郎卢象升,右侍郎曹文诏。

    朱燮元,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苏州知府、广东提学副使等职。

    任内平反冤狱,革除民弊,又抚定织工事变。

    后为孝养父母,弃官多年,被起复为陕西按察使、四川左布政使。

    后受命征讨波及川黔云桂四省的“奢安之乱”,大规模交战持续了整个天启年间,死伤近百万。

    战乱中,四川巡抚徐可求死难,贵州巡抚王三善死难,被称作西南大将之冠的总理鲁钦兵败自刎,贵州总兵阵亡于贵阳城下。

    在去年年末,朱燮元得到国朝全方面支持,整合实力,配合石柱总兵秦良玉、四川总兵杜文焕等将领,完成了对作乱的奢崇明和安邦彦围歼,使西南之地得到平定。”

    堪称华丽的为官履历。

    三阁老听得连连点头。

    难怪拥有无数军务处理经验的蔡复一,领了吏部尚书一职。

    这。

    竞争不过啊。

    不过。

    蔡复一也不亏。

    吏部主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尚书被人称为“天官大人”,是距离入阁拜相最近的人。

    “同意!”

    方次辅率先道。

    再挑剔也挑不了什么。

    而且。

    西南动乱多年。

    将其平定本就大功一件,应论功行赏,兵部尚书之位予之,恰如其分。

    “同意!”

    何、刘两位阁老跟进道。

    左右侍郎位置上,是卢象升、曹文诏,两个国朝新兴的小将。

    前途无量。

    履历略微薄了点,但值得给予时间期待。

    “在此,我需要提醒诸位,朱燮元、卢象升和曹文诏,皆已呈奏公函,意欲前往北疆战场。”

    叶首辅提醒道。

    按照国朝既往历史。

    鲜有兵部尚书、左右侍郎同上战场的事。

    唯一一次。

    可能就是战神皇帝引发的“京师保卫战”,兵部官员全体上战场。

    原因很简单。

    在战场上。

    三军已有定下的元帅、将军。

    就比如此次北征大军。

    元帅是孙承宗。

    前锋将军是孙传庭。

    而兵部尚书,又是名义上的天下武官之首。

    左右侍郎,也是同理,在军方有显赫地位。

    万一。

    兵部尚书和左右侍郎,不满元帅前锋将军的调遣,进行制衡。

    很容易影响战事的正常进行。

    所以。

    对朱燮元、卢象升、曹文诏三人,一旦进行任命,基本宣告三人无缘此次北疆战场。

    “陛下,可有明确圣意?”

    方次辅试探道。

    官位和上战场。

    相信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

    可朱燮元、卢象升和曹文诏能在国朝新任命下达前,选择上奏折。

    就代表了三人,对唾手可得的官位晋升,进行了某种放弃。

    一心为国征战。

    是值得钦佩的。

    但任命这种事,并非想拒绝就能拒绝的,落到头上,就必须完成。

    不然,就是抗旨不遵。

    君不见叶首辅的二儿子叶成章,是多么不想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可依然无法拒绝。

    对此。

    陛下的态度很关键。

    “陛下没有圣意降下。”

    叶首辅摇摇头,皱眉道:“不过,陛下曾询问过我,军方在国朝的尴尬处境。”

    没有圣意。

    就代表陛下不反对朱燮元、卢象升和曹文诏的任命。

    三阁老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既如此,便如此,我同意兵部的变动。”

    方次辅果断道。

    朝廷任命高于一切,至于被任命者的想法,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同意!”

    何,刘两位阁老相继点头道。

    显然。

    这违背了被任命者三人的真实想法。

    但。

    北征大军诸事已定,孙承宗距离蓟辽镇不足百里,大军即将开拔。

    即便同意三人的想法,从时间上讲,再去追寻大军而去,也够麻烦的。

    还是老老实实接受任命吧。

    兵部,落定。

    叶首辅微不可闻叹了口气。

    三阁老只注意到陛下没有反对朱燮元三人的任命,全然疏忽了陛下对军方的询问。

    据他推断,国朝“重文抑武”的局面,可能会有点“小小”的变化。

    “重文抑武”,起源于宋。

    宋太祖得位不正,担心昔日麾下将领们啥时候也要效仿,于是对将军们严加管束和防范。

    加之唐朝中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生灵涂炭、持续百年,这也是大宋王朝推行“重文抑武”的真实原因。

    “杯酒释兵权”,应运而生。

    也就是让这些开国功臣、昔日的生死兄弟们解下战甲,安心地去享受荣华富贵。

    之后。

    宋朝“重文抑武”,选择培育文官集团。

    首先做的是对人心的控制,宋真宗赵恒御笔写下《劝学篇》。

    极力宣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东华门唱名者为好儿郎”。

    以致于时人言,“将兵数十万,恢复幽、云之地,其功,不及状元及第。”

    “重文轻武”的成功,已是大获全胜。

    其次,在对武将的具体约束、控制的策略上,将掌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一分而为三。

    即“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在具体作战时,必须严格按朝廷的“阵图”行军布阵。

    换句话说,统兵将帅不能有自主判断,否则,不论战争是胜是败,皆要论罪。

    不得不说,这些手段,的确有效地限制了武将的势力,控制了武将的行为。

    可也对战争带来了消极、僵化等种种不利的情况。

    纵宋一朝,武将叛乱的次数屈指可数。

    哪怕是岳飞,在连胜金军之时,被一心求和的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以十二道“金字牌”强制催令班师。

    宋朝的文官治理天下,“文官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之道。

    使得大宋因此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但是,文官与武将体系的极度割裂、文官对战争体系的陌生,最终造成了宋朝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国破家亡。

    明承宋制。

    历代先皇虽吸取了大宋败亡的教训,可始终无法对武将产生信任。

    文官,牢牢压制着武将。

    正三品的昭毅将军,面对七品的科道御史,竟要先行行礼。

    荒唐无比。

    但以他所见所推断。

    文官的优越地位,恐怕会在陛下的龙目俯瞰下,一去不复返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