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明末大寨主 > 第1264章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土地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虽然说现在紫禁城也只是一座空城而已,里面值钱的各种珍玩摆设,甚至是一些比较昂贵的玉石木料等,都已经是通通被拆走带到了金陵城,用作修建新皇宫所用。

    同时因为十多年都没人居住,同时也没有投入足够多的资金去修护,所以现在的紫禁城已经是显得有些破败了。

    不过虽然大部分建筑都已经比较破败,不过部分皇室的园林建筑还是保留的比较完好的,比如说西苑,其他的就不咋地了。

    楚行抵达幽州的时候,下榻的地方预定也是在西苑,而不是说宫廷内的庞大建筑群,那些建筑群现在都布满蜘蛛网了,根本没法住人。

    没办法,紫禁城的规模太大,每年光光是维护所需的资金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而这个钱人家国库可负责的,需要皇室自己掏腰包。

    而皇室产业也只是把有限的经费,用于维持西苑的修缮,至于其他的庞大建筑群,基本上就是能拆了利用就拆了利用,实在不行就扔那里不管。

    毕竟皇室虽然有众多产业,但是花销更大,不可能每年都投入海量资金去维护一座用不上的宫殿的,而且因为紫禁城的特殊性,也是不可能挪做他用,比如说充当为官方机构的衙门,或者是军营,至于开放为博物馆之类的就更不可能了。

    那好歹也是一座皇室宫殿,虽然是前明的宫殿,但也是拥有特殊的意义,大乾是不可能随便挪作他用的,宁愿放在那里让它慢慢的破败,也不愿意让普通人进去看哪怕一眼。

    不过这是以前了,至于现在嘛,楚行已经是决定让皇室产业那边多投入经费,把紫禁城好歹给维护起来。

    以为如今的北方铁路已经是全线开通,而且等以后电报也是能够搞出来的,到那个时候,他这个皇帝也就能够频繁的出行了,这一次的出巡只是第一次而已,虽然兴师动众的,但是以后的话,完全不用这么大的规模。

    到那个时候,他会隔几天就北上一趟住进紫禁城的,当然了,主要目的肯定不是为了什么旅游,而是为了体现对北方地区的重视,平衡南北发展。

    不仅仅是幽州,等以后时机成熟了,他还准备继续往北去贝加尔湖那边看看组织大军进行演习打个猎什么的。

    所以,他指示皇室产业科那边,对紫禁城的维护还是要保持的,总不能真的让它破败了,那好歹也是一座几百年历史的宫殿了,妥妥的文武,而且还是他楚行的战利品,哪能真的让它变成废墟啊。

    只是楚行的这个指示,皇室资产科那边也是挺为难的,他们虽然看似庞大,钱也多,但是很多钱却是不能随便乱动的,更别说是挪用来修缮宫殿了。

    比如说皇室银行的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用啊!

    因为皇室这些年来基本没有挪用过皇室银行一文钱。

    皇室银行不仅仅是属于皇室的一家商业银行,更是大乾王朝金融行业的支柱银行,政策性银行,是需要承担起来众多的金融稳定责任,同时承担一些政治责任

    比如说某个发生天灾的时候,需要庞大的救灾资金的时候,官府一时半会的也是难以凑集,这个时候,皇室银行和大乾发展银行这两家银行就需要站出来,为官府提供无息资金用于救灾所用。

    还有众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比如说铁路。

    这些年修建铁路所用的上亿资金都是从哪里来的?

    还不是皇室银行和大乾发展银行所提供的贷款!

    类似皇室银行这样名义上属于皇室,但实际上皇室没拿一分钱的皇室产业还有不少,香港鼎盛造船厂、几个贸易公司还有一些重工企业等等,这些产业实际上占据了皇室产业的一大部分,然而皇室从来都没有从这些企业里提取分红。

    所以很多类似皇室银行这样的皇室产业,也只是名义上归属皇室而已。

    实际上这些年皇室根本没有从这些企业得到哪怕一文钱,真正为每年给皇室上供大量资金的反倒是一些轻工业,比如说纺织、香水肥皂为代表的日用化工。

    至于皇室拥有的大量土地,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实际上也是成为了过去。

    皇室早期的确是占据了全国百分之十以上的耕地,然而现在这些土地绝大部分连名义上都不属于皇室了。

    因为这些皇田,和当年的官田一起,都是统一管理,甚至连收取的田租都是直接作为农业税交给税部那边了,皇室一毛钱没拿过!

    而且这些皇室土地以及官田在持续二十多年的以租代购政策里,陆续变成了私人土地,按照农部的预估,顶多再有十年,皇室以及官府控制下,一度多达占据全国耕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庞大土地,将会尽数成为农民的私人土地。

    统一战争时期,大乾查抄了数量庞大的前明宗室、权贵的家财。

    在这种查抄中所获得的大量土地,前明官府衙门所控制的官田,自然也是成为了大乾的官田,自然部分地方上的士绅权贵们的土地也是被官府接受,成为官田的一部分。

    至于明王朝的宗室以及权贵的土地,被查抄后则是变成了皇田,而这一部分土地的数量极其庞大,前明的接放弃大乾本土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可耕地!

    但是!

    作为一个统治机构,要那么多土地干嘛?收租啊?

    丢不丢脸啊!

    相对于收租,大乾更加在乎让大乾的绝大部分农民们成为自耕农,而不是佃户。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农民们有了土地,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础,自然是不会瞎搞事,如果农民们没有土地,自然也就不那么稳妥了。

    这是老祖宗就知道的道理,后人不知道不可能,当然了,知道了后做不做,怎么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楚行呢,他也知道这个道理,并且是做了。

    具体措施很简单,那就是争取把大乾的农民都变成自耕农,不是什么佃户。

    大乾成立之初,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其佃户的比例是相当大的,虽然具体的比例有多少大乾根本没有办法统计,但是根据税部统计上来的农业税数据来看,崇祯十三年年,全国范围内承担农业税的人一共有九百多人,一千万都还不到。

    当然了,这九百多万人,也可以简单的认为是九百多万个家庭。

    而当时的大乾王朝人口有多少,同样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是大体估计是有一亿五千万人的,五人一个标准小家庭的话,大约是三千万个家庭。

    三千多万个家庭里,只有九百多万个家庭缴纳了农业税,这意味着缴纳农业税的家庭比例只有百分之三十多。

    而以税部的强悍,几乎不太可能存在大比里的有土地的人没有缴纳农业税。

    换句话说,当年全国范围内,有大约两千多万个家庭,是没有缴纳农业税的。

    不是他们偷税漏税,而是因为他们连土地都没有!

    而哪怕是缴纳农业税的百分之三十多的人口里,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百分之十的人口承担了百分之八十的农业税。

    然后百分之一的极少数人口,又是承担了百分之三十的农业税。

    这一系列数据,都是说明了大乾统一之处,土地兼并是极其严重的!

    但是到了现在的大同三年,全国范围内的纯自耕农,在全国农民里,占据的比例已经是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他们是不用租种私人地主的土地,仅仅依靠自己的土地就能够生存的。

    这一部分百分之五十,包括尚在以租代购期间,租种官府土地的人群,因为官府土地的地租,实际上和农业税是相当的,租种官府的土地,其缴纳的佃户可以认为是缴纳农业税了。

    除了百分之五十的自耕农外,剩下的都是半自耕农,就是他们自身拥有少量土地,但是不够果腹,还得需要租种地主土地的人群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农民家庭连一点土地都没有的,因为官府的以租代购令,是优先面向无地农民的,哪怕是当地的官田不够分了,但是也会以相对平均的方式分下去。

    所以尽管目前依旧有半数的农民还需用租种地主的土地生存,但是他们自身却是一样拥有土地的,只是土地的数量不够多,不足以维持生活而已。

    通过以租代购令,楚行不敢说让全国人民吃饱饭,但是他可以很骄傲的说,他让全国每一个农民家庭都拥有了土地,哪怕这些土地很少,但好歹是有啊!

    翻遍历史,上下五千年,楚行可以很骄傲的说,从来没有那个王朝、皇帝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他做到了。

    当然了,这种事吹一吹就好了,不能较真,比如在某些地区里,官田和皇田数量有限但是当地人口又多。

    最后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分到土地,所以每人分到的土地都是极少的,极端一些的地方,一个五口之家所能够分到的土地,兴许就那么一两分的土地而已。

    以当代的粮食亩产量来说,其所产出是极其有限的,他们为了养家糊口,还必须租种大量私人地主的土地。

    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乾朝报上可以堂而皇之的宣城,大乾的每一个农民都能够做到耕有其田!

    通过以租代购令,楚行初步解决的是有无问题,是不可能真正的让全国农民都拥有足够养活自己的土地的。

    真正要想解决土地问题,楚行还得依靠一系列的鼓励屯垦措施,尤其是针对湖广两省、辽西、辽东、东北等东北地区的省份,还有南方的几个省份的开发!

    这些移民屯垦的措施,其实才是真正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

    毕竟绝大部分土地矛盾突出的地方,土地兼并其实只是一种表象,本质上还是因为人多地少。

    毕竟地主和佃户之间,其实也是一种市场供求关系,当地的地多人少,地主为了找到足够多的佃户租种的土地,自然会在田租上优惠许多,因为找不到足够的佃户,这些地主反而还会亏本,因为官府可不管你这土地租出去了还是说抛荒了,但是每年的农业税都是会收的,而且数额是固定的。

    大乾的农业税都是按照土地的分级、数量固定征收,并且还是采取阶梯式征收,基本上大地主如果想要保留大量土地的话,每年所需要交纳的农业税都是非常沉重的。

    在一些人少地多的地方,其实很多的超级大地主收取的佃租也就刚好够交纳农业税而已!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