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回到大明当才子 > 第174章 内忧外患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PS:第一更送到,第二更努力,如果今天赶不及第二更,明天肯定两更。)

    “杀——!”狂吼声中,一名屠奴军士兵挺枪架住鞑靼兵劈来的马刀,掩护他两翼的屠奴军士兵乘机同时虎吼,各自上前一步,手中军刺奋力笔直刺出,没有鲜血飞溅,两支一尺八寸长的三棱军刺直接刺穿鞑靼兵身上的铁甲,复又穿透他的胸膛,直至没柄。那鞑靼兵吃疼,狂吼着挥刀又砍妄图与自己右手侧的屠奴军士兵同归于尽,谁知当中架刀那名屠奴军士兵忽然一脚飞起,将那鞑靼兵踹出半丈多远仰面摔倒,被军刺阻拦的鲜血也成箭飞出,三名屠奴军士兵又一涌而上,乱刀将那鞑靼兵生生捅死在地上。

    从实战练习开始到结束,不过短短十几二十秒时间,三个屠奴军士兵就白刃战干掉一个全副武装的鞑靼士兵,自身却毫无无伤。面对这样的成绩,屠奴军的几个魔鬼教官当然是万分满意,张大少爷也连连点头,感叹半年多来的辛苦努力没有白白付之东流,满桂更是大呼牛叉,决心让自己的骑兵也好好练练这刺刀六式,在战场上多一样保命本事。惟有新任蓟门巡按侯恂侯大人双腿打颤,脸色发白,张大少爷却不肯放过这位举荐了一个大祸害的侯大人,硬是把他拉到尸体旁边,从屠奴军士兵接过一把血淋淋的军刺,热情的向侯恂介绍道:“侯大人请看,这种刺刀乃是下官所创,三棱带槽,易刺易拔,长一尺八寸,重二斤十二两,坚韧耐用,绝对算得上近战上器。”大风小说

    “探花郎果然博学多才……。”侯恂双腿发颤,说什么都不肯看上一眼地上血淋淋的鞑靼兵尸体。张大少爷则又比划着军刺说道:“这种刺刀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刀身带毒,戳伤人体之后,伤口带毒,无论如何上药包扎,鲜血都会流淌不止,那怕一道很轻微的伤口,都有可能致命。”说着,张大少爷把军刺往侯恂眼前忽然一刺,吓得侯恂一屁股坐在地上,杀猪一样惨叫道:“探花郎,你这是干嘛?”

    “开个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侯大人千万不要在意。”张大少爷微微一笑,又招手叫亲兵拿来几个苹果,扶起侯恂抛玩在一个苹果笑道:“侯大人,巡阅了我们屠奴军的刺刀战术,再见识见识我们屠奴军士兵的枪法如何?”

    “什么枪法?”侯恂满头的雾水。张大少爷顺手把苹果放在侯恂头顶上,笑道:“侯大人,顶好了,千万别动,……好。”话音未落,砰的一声枪响,侯恂头顶上的苹果应声而碎。张大少爷亲兵队的狙击手吹着枪管青烟狞笑,侯恂则裤裆一热,又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围观的屠奴军将士则疯狂大笑起来。

    “探花郎,你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侯恂恼羞成怒的大声吼叫起来。张大少爷笑道:“侯大人,不是说了,请你欣赏我们屠奴军将士的枪法——不提高点难度,又怎么能让侯大人知道我们屠奴军的枪法如神呢?”

    “那你不会自己顶苹果?”侯恂愤怒咆哮道。话音未落,张大少爷已经把一个苹果放在自己头上,又放了一个在侯恂头上,笑道:“好啊,这次我和侯大人一起来,预备……。”

    “不,不,不用欣赏了,”侯恂可不想陪张大少爷发疯,赶紧打掉自己脑袋上的苹果,连滚带爬的跑开,头也不回的冲出井儿峪,留下一片嘲讽的大笑。张大少爷则又大叫道:“侯大人,你不是常说你的门生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天下无敌吗,我还没请你欣赏我们屠奴军将士的骑射,你怎么就走了?”侯恂抱头鼠窜,却是说什么都不敢答应了。

    “呸!祸国殃民的蠢货!”张大少爷吐了一口浓痰,又转向吴六奇和卢象升等人吩咐道:“今天刺刀就练到这里吧,从今往后,加强火枪射击练习,不要怕浪费子弹火药,你们帮我节省,我还不会领情。”卢象升等将抱拳答应,赶紧指挥屠奴军列队,重新开始严格的射击训练。张大少爷则领上张石头和宋献策大摇大摆的上到指挥台上,一边监督军队训练,一边署理公文。

    “东家,从各地的反应来看,蓟门九卫的军屯红薯长势都很好,估计再有两个多月,红薯就可以收获了。”宋献策拿着一沓整理出来的公文禀报道:“还有,我们的暗探禀报,九个卫所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军户盗卖薯苗和百姓偷挖薯苗的情况,屡禁不止,但各地的指挥使们害怕你追究他们的责任,都隐瞒未报,请东家重视。”

    “不用管他们。”张大少爷不动声色的说道:“盗卖薯苗的事是我在背后推动的,我派东厂密探和镇抚司密探在民间放出风声,说是我就是因为吃红薯长大才考上探花的,吃了红薯还可以长命百岁,来世投一个好人家,煽动各地的百姓和士绅偷盗和购买薯苗种植。这么一来,我们的军屯虽然损失一些,可是却有利于红薯推广种植,也容易让百姓迅速接受这种全新的农作物。”

    “东家,我算是服了你了。”宋献策苦笑道:“百姓官员提起东厂镇抚司,无不是畏之如虎,也就是你了,能把东厂和镇抚司玩得这么出神入化。”

    “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关键看你怎么用他们。”张大少爷笑笑,又问道:“京城那边呢,有什么大的动静没有?”

    “暂时没有什么大的动静,就是皇后的儿子满月,皇上给他赐名为朱慈熠。”宋献策翻看着公文说道:“另外有消息说,皇上已经决心确立这个儿子为太子,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要举行册封大典了。不过又听说奉圣夫人在极力反对这件事,可能这与她的本家侄女入宫为妃有关,估计她在打算等她的侄女也生下孩子,再鼓动皇上立她侄女的儿子为太子。”

    “她做梦去吧,九千岁可没这么傻。”张大少爷奢侈浪费的不满顿时达到了顶点,纷纷指责张大少爷空耗国力,劳民伤财又毫无功勋。各地军队更是怨气冲天,“老子们的军饷已经欠了这么久了,到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手!你小子倒好,军饷是我们好几倍不拖不欠足额发放也就算了,竟然还有脸提前讨饷,一要就是三个月的,国库是你小子开的啊?”甚至就连张大少爷的老丈人熊廷弼和陕甘总督孙承宗也是十分不满,恼怒张大少爷不知进退,明知国库同时支撑两个战场已经十分吃力,你躲在后方光练兵不打仗就算了,居然还有脸向朝廷要这么多军饷?不过还好,魏忠贤对此还有一点耐心,替张大少爷抗住了这些压力,张大少爷才没有被立即推到风口浪尖上。

    小冰河期带来的影响还在扩大,自从时间进入天启七年后,四个多月时间过去,陕西、河南、山西和甘肃这些饥荒重灾区居然滴雨未下,可怕的饥荒还在迅速扩大加重,灾区难民的起义与叛乱也是此起彼落,野火燎原。陕甘总督孙承宗和陕西巡抚洪承畴虽然极力镇压,却也是顾得上东顾不了西,根本无法对多如牛毛的起义军队伍形成致命一击。而且因为国库拿不出银子和粮草赈济的缘故,即便镇压成功,却也无法安抚当地饥民,官军前脚刚走,饥民后脚又反,陕西明军疲于奔命,却始终无法扭转局面,陕西的情况仍然在急剧恶化,根本看不到半点平息希望。

    面对这样的局面,魏忠贤急得是彻夜难眠,无数次都想听取百官意见,调张大少爷入陕平叛,被逼无奈之下,魏忠贤只得打起了各地藩王的主意,向明熹宗请旨,号召皇室藩王捐款捐粮,协助官军平定叛乱。不曾想明熹宗这道旨意刚刚颁布下去,绝大部分的藩王都骂上了娘,都说老子没钱也没粮,要钱要粮没有,要命有一条!更有不少藩王拿张大少爷说事,说张大少爷的军队开支这么大,每个月拿大把大把的银子粮草养着,却到现在一仗没打,一功未立——养条狗也比这管用吧?最后吵来吵去,明熹宗的这道旨意,总共只募集到了五万两白银和两万石粮食,杯水车薪,根本于事无补。

    内忧外困的煎熬中,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天启七年六月初,一个好消息也终于传来,魏忠贤听取张大少爷建议强行推广种植的狗薯,在北方干旱的情况下普遍取得丰收,平均每亩地能够达到一千五百斤的收获量,虽然种植量不大,还没办法彻底改变北方粮荒的局面,收获的红薯也要留做种子来年种植,但也让魏忠贤看到了彻底平息陕西贼乱的希望。大喜之下,魏忠贤赶紧用邸报明发各地,号召全国州府县城都推广种植狗薯,扭转饥荒带来的影响。同时喜气洋洋的冲进皇宫,向明熹宗禀报这个喜讯。

    “平均一亩地能收一千五百多斤粮食?真的?”听到魏忠贤的报告后,正在做木匠活的明熹宗也是大喜过望,简直都有点不敢相信。魏忠贤则笑眯眯的答道:“皇上,恕奴婢直言——地方上那些官员,什么事都敢撒谎,就是这丰收他们不敢撒谎!皇上不要忘了,他们的粮食如果报了丰收大熟,朝廷也要向他们多征赋税钱粮,他们不会傻到给自己找麻烦的。所以奴婢敢断言,这个数字只会更多,而不会有假。”

    “那可太好了,忠贤,你这次可又给朕立了一个大功了。”明熹宗大喜说道:“到了明年,你还得让地方官府继续加大种植,有了粮食,我们就不用这么紧巴巴的了。”魏忠贤微笑答应,明熹宗则想了想,又问道:“对了,忠贤,最近有御史弹劾张好古滥杀鞑靼无辜百姓,有意挑起蓟门战事,你知道详细情况吗?”

    “奴婢知道。”魏忠贤恭敬答道:“据奴婢所知,张好古杀的不是鞑靼无辜百姓,而是一些罪有应得的鞑靼蛮夷,他们不仅向建奴私贩粮草,还向建奴购买汉人女奴,残暴凌辱,张好古向他们开战,已经解救了数十人。”

    “那就好。”明熹宗点头,又说道:“不过最好还是让张好古收敛一些,别把事情闹得太大,朝廷现在向陕西乱贼和辽东建奴同时开战,国库已经不堪重负,要是鞑靼也打过来,国库就更吃不消了。不管怎么说,联合蒙古打击建奴,也是天启二年就定下来的国策,别把那些中立的鞑靼逼到建奴那边去。”

    “奴婢明白,奴婢会教训那个小猴崽子的。”魏忠贤点头答应。可就在这时候,一个小太监却忽然跑来禀报,说是兵部尚书王永光有紧急军情陈奏,明熹宗不敢怠慢,当即同意接见。不一刻,王永光被领进景仁宫,刚行完礼就满头大汗的说道:“皇上,魏公公,大事不好了,蓟门巡抚张好古六百里加急送来奏报,他在蒙古草原的细作发现,科尔沁土谢图伪汗奥巴联络科尔沁诸部鞑靼,还有联合土默特和布石图汗等内喀尔喀诸部鞑靼,意图发动一次针对蓟门的大规模进攻。另有准确消息,土谢图伪汗奥巴还向建奴派出使者,请求建奴也出兵相助。”

    “这怎么可能?蒙古林丹和科尔沁鞑靼仇深似海,科尔沁鞑靼怎么敢来打蓟门?”明熹宗和魏忠贤异口同声惊叫道。王永光愁眉苦脸的答道:“刚收到消息,漠北的喀尔喀车臣汗硕垒也不知道听了谁的蛊惑挑唆,决心出兵为被林丹夺走草原的鞑靼乌珠穆沁部、苏尼特部素、浩齐特部与阿巴噶等部报仇,已经在克鲁伦河一带与林丹的军队打上了,一时之间根本无力顾及科尔沁鞑靼,所以科尔沁鞑靼才敢这么肆无忌惮向我大明开战,打出的旗号还是为饱受张好古荼毒的喀喇沁部落报仇!”(未完待续,)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