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 第23章 赐天子剑,将帅入朝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连三日。

    内阁首辅请辞。

    符合皇帝与柱国大臣的拉扯。

    但令叶首辅失望的是。

    陛下依然下旨挽留。

    不准。

    看热闹的官员看了个爽。

    一门三杰。

    看来也没那么顺心顺意啊。

    而东林党人的心,可谓是跌宕起伏。

    在得知陛下继续挽留后,纷纷长出一口气。

    党魁还在!

    二十多年来,东林党人已习惯了有棵参天大树在前遮风挡雨。

    对于老党魁的辞归之意,是忧大于喜的。

    这点。

    连韩?p阁老都不例外。

    哪怕老党魁卸职归养,内阁首辅的位置,也轮不到他。

    方次辅年纪、能力,比他要强,声望,有浙楚齐等党官员撑着,是足够的。

    最多,东林党党魁落到他头上,但这玩意,没啥用啊。

    因为叶首辅在书院内,本就不争权不夺礼的,时常整场文会下来,一言不发。

    虽为党魁,但真正党魁的好处,他韩?p早就占着了。

    由幕后转到台前。

    就多了点虚名。

    不值当。

    当然。

    在频繁拉扯中。

    被叶首辅拖着,意欲一同卸职归养的叶成昌部堂大人,快要被吓死了。

    搁谁也受不了啊。

    昨天白日里刚得圣眷。

    成为户部尚书大人。

    到晚间,宴请了满京官员庆贺。

    第二天。

    酒意还没全醒。

    就得到了晴天霹雳的消息。

    内阁首辅老爹向陛下递交辞呈。

    辞就辞呗。

    最多“小阁老”的称呼没了,有点可惜。

    万万没想到。

    首辅老爹以让儿孙绕膝为由,拉着自己一同卸职归养。

    自己才三十岁。

    位及户部尚书,地官大人。

    就在位置上熬,熬个二十年,不说内阁首辅次辅之位,群辅是能得到的。

    入阁拜相,光宗耀祖,指日可待。

    退一万步说。

    父亲您想让儿孙在膝前尽孝。

    二哥也可以啊。

    正好。

    二哥削职在老家赋闲多年。

    父亲,您拖着二哥卸职归养。

    二哥也省的再跑来京城一趟。

    几千里。

    水土不服的。

    岂不是更好。

    父亲!

    您误我啊!

    怀揣着疑惑和牢骚,叶成昌当日在户部事没做完,就跑到了文渊阁。

    可惜的是。

    从宫中返回阁里的叶首辅,始终俯首在案牍前,票拟着国朝各地送来的政务。

    以“军机重地,无事不得入”的正当理由,让新任的户部尚书大人在雪地里站了半天。

    回到家中,清鼻涕都下来了,喝下姜汤,又找来太医问诊开药,还是风寒了。

    这几日。

    脑袋昏昏沉沉的。

    又担心把风寒传染给老父亲,强忍着性子不去找,请了假没有上衙,躺在床榻上,全身上下只有眼睛动。

    首辅府的下人们,看到三少爷这副模样,吓得不轻,一天跑几趟太医院问诊。

    今日。

    听到陛下再次降旨挽留。

    叶部堂只觉得浑身风寒尽消,身体也有劲了,精神头十足走出了房门。

    上衙去!

    对此。

    目睹了全部的叶福大管家,悠悠一叹。

    若子孙如此。

    纵使留下国公爵位、金山银山,又有何用?

    “大管家,您家里派人送来了过冬的棉衣,已送到您的房间里了。”

    “我知道了!”

    叶福忽然觉得心跳加速。

    锦衣卫千户衔。

    终于到了。

    虽说是个虚衔。

    并没有增加下属之类的。

    但根据国朝制度。

    锦衣卫密探获此衔,可承袭。

    等年老归天了。

    儿子就能凭身份牙牌到北镇抚司,要是幸运,锦衣卫副千户之位有空缺,那就能成实权锦衣卫副千户。

    若是没有空缺,当个虚职副千户,凭那份俸禄,也足以富贵有余。

    等儿子卸职,孙子还能承袭,但仅是百户,实权也好,虚职也罢,足以鲜衣美食。

    再延续下去,副百户、总旗、小旗、缇骑,足以保证衣食无缺。

    千户之荫,六世而斩。

    但是。

    千户之上。

    有镇抚使。

    镇抚使之上有指挥佥事。

    指挥佥事之上还有指挥同知。

    得到虚衔指挥同知。

    那福泽。

    将是九世而斩。

    可以努力。

    老爷啊。

    别怪我。

    你在为三少爷求活。

    我也是在为子孙求活。

    这天下。

    没有比官制更稳妥的了。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新任蓟辽总督孙承宗、蓟辽督师孙传庭,接到圣旨后,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骑着快马在官道疾驰。

    护卫什么的,被甩得远远的,两人两骑一路风尘仆仆,沿途引得无数有心人的目光。

    最终,赶在了蓟辽灾民涌入京城前,两人前后脚抵达。

    没有时间休息,在驿站内洗去尘土换上新官袍,联袂入宫。

    东暖阁。

    朱由检见到了这两位青史留名的将帅,眼中满是欣赏。

    一人从高阳赶来,一人从西山赶来,从时间来看,相当的不容易。

    仅从行为上,就担得起忠君爱民这四个字。

    “吾皇圣安!”

    “朕躬安!”

    朱由检点点头,笑道:“魏忠,给两位爱卿赐座!”

    “臣等谢过陛下心意,只是臣等暂时坐不得。”

    孙承宗、孙传庭,躬身拜谢,对于锦凳连碰都不敢碰。

    久在马背上。

    双股和臀,已被马鞍磨的鲜血淋漓,根本坐不下。

    朱由检这才注意到,二孙站着腿都打着颤。

    “爱卿,辛苦了!”

    “臣之本分。”

    孙承宗再次躬身,而后开门见山道:“臣启陛下,臣想即刻开展赈灾事务,望陛下恩准。”

    “爱卿们不妨先去太医院一趟,治伤要紧!”

    “臣谢过陛下怜悯,但臣来京途中,眼见耳闻,蓟辽灾民之事已迫在眉睫,容不得臣怠慢。”

    “蓟辽灾民的事,爱卿有什么想法?”

    “回陛下的话,臣对蓟辽灾民的事,目前的了解,是灾民们严重缺粮,十人中,九个半人的肚子都是空的。

    臣之见,快速调集粮食,在灾民们涌入京城前进行赈灾,不然,饿到极致的灾民,可能会冲击皇城。”

    孙承宗组织了语言,委婉道。

    帝师和主政一方的经历,使他形形色色的人心,都非常了解。

    快要饿死的人。

    已经不能算是人了。

    皇权、道德、律法等等,全部失效,吃,才是唯一的想法。

    不然,饿人会摧毁目之所及的一切。

    赈灾粮食。

    必须在灾民抵达京城前进行发放到位。

    否则。

    对皇城的冲击,对皇权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朕已下旨,京畿之地的粮仓,全部调用,南方的粮食仓储,也会尽快运输而来,同时,也在大肆收购粮食!”

    “陛下,京畿之地的粮仓,可能靠不住,南方粮食仓储,即便靠得住,也需要时间运输。”

    孙承宗咬了咬牙,隐晦道。

    自秦汉以来。

    为应对天灾人祸导致的饥荒。

    历朝历代在各地兴建了粮食仓储。

    但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微乎其微。

    这其中。

    门道可不少。

    孙承宗并不愿意去相信。

    闻言。

    在旁随侍的魏忠,忍不住抬起头瞥了一眼。

    这老家伙,还是那么聪明。

    聪明的让人讨厌。

    “卿想如何?”

    朱由检隐约有点感觉,但又说不上来,眉头一皱道:“罢了,魏忠,取天子剑来!”

    “皇爷,天子剑请来了。”

    “拿给孙总督!”

    “陛下……”

    孙承宗双手接过天子剑,颤颤巍巍的,咽喉有点哽咽。

    这可是天子剑啊。

    “如朕亲临,在赈济蓟辽灾民期间,孙师,可凭此剑先斩后奏,也可调动官吏、东西厂、锦衣卫,以及御林军!”

    朱由检沉声道。

    一言,赋予了天子剑更高的权力,调动皇宫禁军和情报,这份信任,令孙承宗老泪纵横。

    “陛下,臣在君前立誓,若蓟辽之事,引起国朝动荡,当受鱼鳞碎割之痛!”

    孙承宗立下军令状,怒吼出声。

    鱼鳞碎割。

    用渔网把人罩住,然后一块块的肉就凸了出来。

    用小刀一刀一刀的割。

    与凌迟有异曲同工之妙。

    忠肝义胆。

    不外如是。

    孙承宗摩挲着天子剑,神色逐渐急迫起来,有了此物,自然要赶快用。

    “朕看,这天子剑予你,爱卿似乎急不可耐了,就先离去吧!”

    “臣告退!”

    孙承宗有着军方将帅的习性,毫不拖泥带水,手持着天子剑,就这样往宫外而去。

    杀意凛然。

    引来无数宫卫的警惕。

    暖阁内。

    朱由检哑然一笑。

    “伯雅(孙传庭字)!”

    “臣在。”

    孙传庭躬身行礼,神色严肃认真,没有受陛下的亲近而放松。

    不僭越。

    “伯雅担任蓟辽督师之职,可知蓟辽镇有多少兵力?”

    “回陛下的话,在册四十万!”

    “九边十三镇的驻军,有多少兵力?”

    “在册两百四十万人。”

    “国朝大军共有多少兵力?”

    “回陛下的话,在册两百八十万人。”

    九边十三镇。

    九边,是国朝北方九个重镇,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各负责一段长城。

    在最开始,是叫九边九镇。

    在嘉靖帝时期,为了加强京城的防护,增添了两镇。

    有了九边十一镇之名。

    在万历帝时期,又增添了两镇。

    演变成了如今的九边十三镇。

    北方雄兵两百四十万。

    仅蓟辽镇一镇之兵,就等同南方御守百族的四十万兵力。

    这些。

    孙传庭清楚明白。

    “好一个在册,伯雅,你是个聪明人,那朕问你,实际上有多少?”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