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 第74章 票拟资格,改变官途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两百五十万两纹银!

    叶家并非拿不出来。

    可却不能花在餐餐荤素上。

    哪怕是铁了心坑叶家的孙承宗,也没敢在这上面多做索要。

    在赈灾中。

    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花如此多的银子,是极其愚蠢的。

    让灾民们吃饱。

    就够了。

    吃好。

    那是福城建造完毕后才会考虑的事。

    生存的道理。

    本就如此残酷。

    “受教了。”

    何阁老作楫道。

    对福城百姓的餐食没有概念,不代表对银子没有概念。

    在陛下登基之前。

    国朝一年赋税不过三四百万。

    那时候。

    要是有官员告诉他,为了让百姓吃上蔬菜花了两百多万两纹银。

    他能当场把该官员给斩了。

    对国朝百姓生活。

    真是太不了解了。

    愧为内阁群辅。

    “待到国事稳定后,我会向内阁拟文,会向陛下递出奏折,去北疆居住数年,若苍天垂怜,令我寿数绵长,则再回内阁与诸公相见,若我命数有尽,则会送回所见所闻的奏折,以供诸公和后世公者,了解百姓和边疆民众的生存!”

    何阁老凝声道。

    国朝迎来腾飞期。

    国策和决策越来越多。

    不了解底层百姓的生活,在政务上、国事上,肯定会理解有误,因此发表错误决定,对百姓造成伤害。

    发觉此事。

    本该立即离职去民间了解。

    可国朝政务繁多,又缺少官员,暂时留在内阁,会比去民间作用更大。

    “君美,拳拳赤子之心,令人钦佩!”

    叶首辅颔首道。

    内阁票拟时。

    何阁老始终是国朝和百姓为优先考虑。

    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不可否认的说,有些时候的想法太过于理想。

    现在能认识到这点,为时不晚。

    “首辅大人谬赞了,我有个想法,从即日起,在票拟民生之时,我的一票,交由季晦来决定。”

    何阁老沉声道。

    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

    以前没认识到这点,就算了。

    如今认识到了。

    就不能再在民生上高谈阔论了,投票权移交到懂民生的人儿手上。

    “多谢君美了!”

    刘阁老没有推辞,直接答应道。

    此前说这么多。

    就是为了拿到老友手中的票拟。

    然后把心中的某些想法,在内阁通过,呈禀陛下后,再全国推行开来。

    “看来,季晦此次监督赈济蓟辽百万灾民,对民间疾苦多了很多见解啊。”

    叶首辅恍然道。

    适才为叶家的心急解释。

    使得何阁老认识到自身不足。

    但不知不觉地。

    也为刘阁老打了助拳。

    “略有所得!”

    刘阁老重重点点头道。

    言辞很谦虚。

    但话中的信心,却是十分充足的。

    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

    “正好中涵也来了,一同进文渊阁聊聊吧,季晦把福城所见所闻给吾等讲讲,再把对国朝的建议说一说,咱们议一议,觉得好的,以内阁公文的形式,呈入宫里。”

    叶首辅招呼着刚来上值的方次辅,鼓励道。

    国朝建议。

    以刘阁老的身份,可以单独撰写。

    但涉及到民生。

    那就没有小事。

    建议好。

    那肯定是刘阁老自己的大功。

    但已是内阁群辅的位置了。

    想升。

    只有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

    叶首辅确实很想把内阁首辅的位置让出去。

    可惜。

    陛下不可能同意。

    方次辅呢。

    年岁尚可,身体也不错,而且没犯什么错,让位置,怕是要再等几年。

    所以。

    刘阁老即便获得大功,也只能获得些金银丝绸等实质奖励。

    意义不大。

    一旦建议有错。

    引起民间巨大反对之声。

    那刘阁老因此受过。

    贬官可是没有底的。

    一撸到底变成平头百姓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

    也是国朝历代内阁群辅很少会对国朝提建议的原因。

    刘阁老此举。

    风险和收益并不对等。

    是为民争利。

    叶首辅愿意伸手拉一把。

    以内阁呈奏折。

    真是建议错了,那就内阁全体阁老负责,有回旋的余地。

    ……

    文渊阁。

    叶首辅坐在案牍前。

    方次辅和何阁老,分左右客座落座。

    刘阁老站在中堂位置。

    从赈济蓟辽百万灾民的开始,讲诉到回归内阁之前。

    从灾民人皆麻木不幸,变得喜笑颜开。

    从一片荒郊野外,变成雄伟浩大的福城。

    叶首辅、方次辅和何阁老的表情,随着事情的进程,由凝重变为欣慰。

    并对孙承宗担任蓟辽总督表示了满意。

    陛下,没有看错人。

    “以上,就是我此次福城之行的所见所闻!”

    刘阁老一连讲了大半个时辰,接过中书舍人送来的茶水,稍微润了润嗓子,继续道:“实话说,没有亲眼见证赈济过程,单从我的片面之词,太过于单薄了!

    “感同身受”,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高居庙堂,真的难以体会书中的“天大旱,人相食”和“易子而食”的真实状况!

    基于此!

    我对国朝第一个建议,是废除以往京官制度,尤其,是废除从科举后,前三甲直接进入翰林院,改为,去主政一县!

    且,入阁拜相、担任一部尚书,必须有主政一县、主政一州、主政一府或省的经历!”

    科举前三甲。

    状元、探花、榜眼!

    国朝基本会直接委以重任,去翰林院担任编修、编撰等正七品官位。

    之后。

    在翰林院潜心治学,升正六品五经博士,升从五品的侍讲学士或侍读学士。

    最后。

    升到正五品翰林院学士。

    到这。

    翰林院官宦生涯结束。

    进入清贵的都察院担任一府或一省道御史。

    也有去一府一省担任提督学政,主管一方教育礼仪,实权三把手。

    要是在职期间政绩突出。

    再往上升。

    就是六部的左右侍郎。

    九成九九九的人。

    这就是最终点。

    会在这位置上待到死。

    而那些机缘际遇的“神人”,会坐上一部尚书位置,熬啊熬,等到内阁有空位,入阁拜相。

    在场四位阁老。

    无一例外是这种升迁模式。

    不会和普通百姓有接触。

    也不可能与普通百姓有接触。

    而那些科举二三甲的进士。

    会择其优者进入翰林院当庶吉士,升官途径也差不多。

    刘阁老此条建议。

    无疑是要毁掉传统科举升官途径。

    这。

    会得罪天下士人……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