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72小说 > 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 第80章 先手为强,人往高走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72小说网] https://www.72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三千万两纹银建造花销。

    每年持续一千零八十万两纹银的投入。

    这数额。

    真不是一般数目。

    众阁老咋舌不已。

    就连意欲提出这道国策的刘阁老也迟疑了。

    思考。

    值得吗?

    那是肯定的。

    打破士族对学识的垄断,广纳天下贤才,才能使国朝为广阔未来做好准备。

    长久推行。

    国朝肯定血赚。

    但就是周期太长。

    学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再加上考试所用的八股文。

    即便是天才。

    至少也需要十年、二十年,乃至于三十年的学习。

    才有可能考中举人,有了做官或继续考取进士的资格。

    可普通百姓家。

    纵使能让孩童们在幼时入学,又如何能撑得起三十年的供养?

    由于免除赋税国策的执行。

    举人以下,秀才和童生,在国朝拥有的特权极大削减。

    尤其是秀才。

    受到的影响最大。

    以往。

    凡中了秀才之后,国朝会给予秀才部分田地的免税权。

    而承受不起徭役苛捐杂税的穷苦百姓,则会把田产托在秀才的名下,以减轻赋役。

    即“投献”。

    这也是大多数寒门士子,在中了秀才后,能够缓口气,继续读书考取功名的底气。

    不然。

    仅靠朝廷发放的那点粮食,饿也饿死了。

    由于国策刚刚实行。

    国朝内现有的秀才,该接受投献的,早就接受了,有佃户们供养着,暂时问题不大。

    适才。

    刘阁老提出了“清丈田亩,还地于民”的国策建议。

    本就在秀才们心口上扎了一刀。

    相信这条国策执行后。

    寒门秀才们要亲自下地耕种自己的几亩地。

    想要继续读书。

    光靠地里那点产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寻求外业。

    有能耐的,去给富家子弟当老师。

    没能耐的,去私塾给穷苦孩子当老师。

    或许去当客栈当账房等等。

    反正。

    这个隐患,已在国朝内部埋下。

    而福城学堂在国朝推广开来。

    必将在数年后、十数年后,诞生数以万计的秀才。

    届时。

    整个隐患就会膨胀到难以复加的地步,继而引发国朝剧烈动荡。

    甚至。

    会动摇国本。

    “每道国策,都有利有弊,只要利大于弊,国朝,不能因噎废食!”

    刘阁老坚定道。

    有隐患。

    慢慢解决就是。

    不能事情还没发生,就因恐惧可能出现的隐患而不去进行。

    那样。

    国朝永远不会有发展。

    “季晦,能为百姓做到如此地步,我自愧不如。”

    叶首辅脸上浮现一抹自惭形愧之色,可“国朝大管家”的身份,又不能将话就此停止,苦涩道:

    “可季晦啊,想教会三千万适龄孩童认识和开蒙,需要一百二十万童生和一百二十万秀才做为孩童们的先生啊。”

    一百二十万童生。

    一百二十万秀才。

    国朝有吗?

    当然。

    根据国朝户部和吏部的统计,现有童生及以上功名者,占据国朝总人口半成左右。

    即五百万人左右。

    再去掉进士和举人,这两个极少数的群体。

    秀才和童生的人数约在四百五十万人左右。

    以最高估算。

    秀才为一百五十万人。

    童生是三百万人。

    那么。

    聘请童生担任孩童的识字先生,只要愿意出钱,招个一百二十万人,是可以的。

    而秀才。

    数量就摆在那。

    需要八成以上的秀才愿意去学堂担任开蒙先生。

    先不说这些秀才适不适合当开蒙先生,家中是否殷实等等情况。

    像九边十三镇这种易战乱,南云之地瘴气毒虫难以生存等,这些地方,又有多少先生愿意去?

    再加上。

    多数秀才是出身士族。

    为了学识垄断,会坚决抵制这种广开民智的国策。

    可以确定的是。

    想在国朝范围同时进行福城学堂国策,开蒙的先生,绝对是不够的。

    除非。

    让童生去担任孩童们的开蒙先生。

    不是说别的。

    就童生那点学识。

    给孩童们开蒙,说不上误人子弟,但也强不到哪去。

    “先在顺天府、应天府和几个富裕省内推行这道国策怎么样?”

    刘阁老退让道。

    事实摆在面前,再为民着想,也要从实际出发。

    “季晦,我明白你的想法,想在几个府省推广,积累些秀才童生,再在全国朝施行,避免了开蒙先生一时间不够的尴尬境地。”

    叶首辅先肯定了刘阁老解决问题的态度,后叹息道:“可季晦啊,如你所说,以南北直隶和富裕几省先开展福城学堂国策。

    会造成一个相当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这些府和省在学识、财富上,会越来越强盛。

    因为,先下手为强。

    这些府和省,抢占了大量的好先生,也抢先拥有了大量的人才。

    而那些延缓推进国策,本就极为贫穷的省府,势必会受到挤压。

    而贫穷省府诞生的人才,为了寻求际遇,也会跑到富裕府省去。

    到时候,只会形成一个局面,强府越强,弱省越弱。

    再想扶。

    付出百倍努力未尝得到一份回报。

    这,是季晦你所想要的,所想要看到的吗?”

    古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国朝。

    不可能阻止人才去其他府省发展。

    为了内部两京一十三省的均衡。

    必须提前把这个考虑了。

    “首辅大人,我倒是觉得,在这个上面,刘阁老的想法不错。”

    方次辅不计前嫌,仗义执言道:“人才,不论往哪流,总归是在国朝范围内,肉再烂,也是烂在自家锅里,怕什么?

    话又说回来,等人才去他省府学的本事,赚的钱财荣归故里。

    相当于把本事和钱财带回来了,对弱省府来说,这简直是件大好事。”

    “就怕啊,人才一去不回!”

    何阁老幽幽出声,无视老友期待支持的眼神,摇摇头道:“在没有解决百万开蒙先生之前,我对这道国策建议,坚决反对!

    季晦,我希望你能明白,朝廷的存在,是帮助穷苦省府解决穷苦,而非解决掉穷苦省府,更不是无视底线的帮助富裕府省更加富裕!

    这道国策,虽说事关民生,但恕我食言,拿回属于自己的票拟权!

    你的想法,不成!”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